站内搜索:
省广股份或将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日期:[2017-01-03]  版次:[A05]   版名:[HELLO·2017]   字体:【

大数据如何实现商业价值?

近年来,大数据如浪潮般席卷全球。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战略层面认识大数据,尝试业务发展领域、管理领域融入大数据可视化思维技术。但是,由于我国大数据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大数据发展远没有形成产业化,很多企业尚停留于大数据探索初期,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商业化运用。

2016年12月29日,省广股份(股票代码:002400)在北京召开战略发布会。启动了全新发展战略,并隆重发布了“G-NOVA大数据计划”等系列战略举措。这无疑是应对当下大数据时代营销变革而推出的解决方案。这些举措是否能够对其本身的发展转型、乃至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看看我国目前大数据发展现状。

雾里看花, 中国大数据发展现状分析

2014年开始,中国大数据发展势头迅猛,国家政策力挺。国内企业闻风而动,争相发力大数据业务,市场由此进入大数据产业高速发展时期。

据悉,目前为止,98%的企业无法及时、准确地为业务提供正确的信息,86%的企业数据架构无法适应数据量和复杂性增长的需求,而所谓的大数据有59%都是无效数据、70%以上的数据过于复杂难以利用。

究其原因,行业专家们分析认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市场上大小企业,基本都只是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发展大数据,资源共享、数据互通的情况极少。众多企业在大数据建设方面的重心只优先考虑既有盈利性业务,对单一方向的聚焦度较强,大多在企业内部形成数据闭环。由此产生的大数据产品,自然带有先天局限性。

二是由于受限于技术成熟度、企业架构、专业人才等因素,尚未有一家企业能够真正把大数据转化为生产力,以一系列较为清晰的商业模式为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商业利益。由此必然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企业大数据始终难以寻求到一个突破口,真正挖掘出大数据里的商业价值。

那么,省广股份此次推出的系列大数据战略,是否针对以上难题给出了答案,或者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难题。

拒绝“单兵作战”,

省广股份战略措施深度解读

省广股份董事长陈钿隆在发布会表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全球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独自满足所有企业对大数据营销的多元化需求。因此,GIMC建立了多方共赢的‘大数据联盟’,联合全世界优秀的产业相关企业,共同推动‘大数据生态系统’的建设”。 在此背景下,省广股份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化运作等创新举措,逐步实现大数据的商业化落地,非常符合时代发展特质。

据介绍,省广股份所搭建的“G-NOVA数字星云联盟”,首批加入的企业已经达到54家。其中包括腾讯、IBM、阿里妈妈、小米、科大讯飞、今日头条、美团点评、优酷土豆在内,涵盖出行、娱乐、生活等各领域的互联网平台。也正是因为这些优秀企业的加入,推动省广形成了应用丰富、产品创新的“GIMC数字星云联盟大数据商店”。

通过以上资源整合、数据共享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单兵作战”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解决大数据发展前期的资源短板问题,同时也确保由此产出的大数据更加精准和具备实用性。

与此同时,掌握大数据的省广股份,将深入挖掘全平台总量超过1000个、全营销投入接近2000亿元的客户规模,实现大数据产品与企业客户需求的完美对接。一方面,针对客户的大数据营销需求,为客户提供业界非常完整的企业级大数据分析及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围绕“客户价值驱动”,通过GIMC大数据系统的精准洞察及分析能力,有效配置并整合优质的资源,为客户度身定制营销产品和内容,进一步满足客户的全营销需求。

目前,省广股份在大数据商业化落地方面已有一定的效果呈现。例如 “GIMC数字星云联盟大数据商店”,能为客户提供超过100种不同维度、应用丰富的大数据产品及解决方案;并将大数据充分运用于内容营销、场景营销等各领域。同时,省广股份与杨澜共同合资成立的“省广阳光”,正在通过大数据的精准洞察,寻找最佳IP、导演、演员,甚至深度融入到编剧环节。此外,省广还将在一线城市人流密集的黄金地段,打造“品效一体”的O2O终端——AnyStore机器人商店,针对场景和销售环境的变化,实时与后台大数据系统进行联动,营造定制化的销售氛围,并为品牌解决最后100米的供应链问题。

随着GIMC大数据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可以预见的是,省广股份也将成为大数据平台的首个受益者。依托全平台上千个不用领域的客户,除了能够第一时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大数据服务以产生效益之外。在此过程中客户多样性带来的不同挑战,也将反向推动省广大数据业务的良性升级发展。

省广作为大数据营销领域的先行者,通过这种创新化的商业模式,积极拥抱时代的变革,引领行业的创新,将为中国营销产业的业务转型升级,率先提供一股强大的助推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