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共享单车需要规范,而非过度约束
日期:[2017-01-18]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聂日明

共享单车正流行。据《新快报》报道,广州市内已有共享单车17.5万辆。快速增长的单车、有限的道路资源,让城市交通承压,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加强管理共享单车,但也有人提出,政府应该包容欢迎新事物,不轻易说管理。

共享单车不是新事物。早在2010年,广州市就有公共自行车,在BRT沿线等设置停放点,投放单车供公众骑行,前1小时免费,以后每小时1到3元不等。尽管公共自行车有收费机制,但无法自负盈亏,广州财政每年补贴2000万元。在广州有关部门眼里相对成功的杭州模式,每年财政的投入则为1.3亿元。

受益于1小时以内的免费政策,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是免费骑车,但政府投了这么多钱,公共自行车还是没有流行起来,到2015年广州公共自行车容量仅有1万辆左右,满足不了多大的需求。

2016年以来,以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现身城市,定价上看,共享单车的收费比公共自行车要贵,且没有免费时段。但新一代的共享单车确实流行起来了,为什么?短途交通是必要的需求,城市交通线路规划的不合理,短途以及站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接驳一直都是大问题。这反映为电动车和摩托车的盛行,以及地铁站点附近的自行车群。

这种需求并没有被之前出现的公共自行车所满足。这些项目多是政府主导,受观念和管理水平的约束,不了解用户的需求,诸如停放地点固定、办理流程复杂等门槛阻碍了推广。摩拜等共享单车从市场出发,以少给用户添麻烦为原则,不用办租车卡,有智能手机就可以用;不用到指定地点取车,打开APP,有车就可以骑;不用停到指定地点,只要不违章、有白线框就可以停,这才引爆了共享单车的潮流。

车一多,自然会有麻烦。不遵守交通规则、盗损单车、违章停车等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但这些对共享单车的批评大多是不恰当的。

首先,自行车是人们常用的交通工具,市场上有数量庞大的自行车。共享单车的出现,没有提高自行车的违章、盗损的概率,其用户也没有比政府主导的公共自行车用户更显不文明,对共享单车的这些批评显得吹毛求疵。共享单车规模虽然大,相比城市自行车的存量,也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指责共享单车对城市交通治理造成额外的阵痛更是无中生有。

其次,共享单车是否有价值,还要看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也许只是昙花一现,但相关部门对共享单车的态度却是代表了近年来多地治理城市的一种思路:新生事物带来麻烦,应当严加管理,丝毫看不到这些新生事物对于城市运行效率的改善,之前对打车软件、网约车行业发展的抑制亦是如此。

共享单车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在单车本身,而是骑车的人,是文明的缺失,需要教育、规训与惩罚,公共政策的施力点应该是制定规则,让人遵守规则,而非管住单车。更进一步,容忍单车也是城市治理的底线,它清晰地显示出一个城市的友好程度,是否以人为本。要知道,当年有关部门在鼓励公共自行车的时候,并没有强调过这些困难,市场自发产生相应供给的时候,政府也不应该给单车过多的约束。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