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从“调料造假中心”到“假鞋之都”,打假仍在路上
日期:[2017-01-18]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王言虎

近日,有两条关于打假的新闻登上了网站头条,一条是莆田“假鞋之都”的深夜“鬼市”猖獗,另一条则是天津独流镇大规模制售假调料打而不绝。前者“养活了数十万人”,后者“每年产值以亿元计”。

在市场经济发展三十多年、市场治理体系也比较完备的情况下,依旧有以区域为单位的造假窝点存在,这让人遗憾。

公众苦假货久矣,尤其是电商平台崛起之后,舆论场上关于电商平台带来假货的指责声似乎也越来越多。但莆田“假鞋之都”与独流镇假调料制售窝点的曝光,则说明,假货横行的根本原因,不在渠道,不在平台,就在于生产源头。没有对假货生产源头的彻底整治,就不能从根本上掐断假货的流通。

假货面前,职能部门应守土有责。这首先指向的是在假货进入线上渠道之前,地方工商、质监、环卫、公安等部门要对可能存在假货的生产单位进行彻底的日常式排查。莆田“假鞋之都”的称号名声在外,当地执法部门不可能不知道当地的造假行为,也会经常组织一些打假行动,但为什么假货猖獗依旧?

答案并不复杂。报道提及,在个别黑作坊主眼里,“抓鬼”有时也沦为个别执法人员的寻租生意,偶有执法人员上门,也不查封,只说随便坐坐。作坊主把钱奉上,制售假货的黑作坊也就躲过了一劫。这或许可以解释,虽然当地屡次打击假货生产厂家,但为什么莆田的假鞋依然可以顺利装箱,出厂上市。

这些年来,假货横行,有太多人将矛头指向电商平台的监管不严。应看到,电商对在其平台上流通的商品确有保证真实性与安全性的责任,但这并非是无限责任。“假鞋之都”莆田的假货生产机制告诉公众,对假货生产厂家打击不力的执法机关,才是责任主体。

实际上,电商平台这些年一直没有放弃对打击假货的努力。譬如,知名品牌与电商平台就已合作集体“自救”,这必然会对莆田“假鞋之都”这样的“制假之乡”产生威慑力。但我们始终不能忽略,假货在线上泛滥成灾的源头在线下,是实体厂家的制售环节出现了问题。电商平台加强对假货的监管充其量只能是事后补救,是“反击”,无法代偿线下监管部门的责任。

还需要看到,所谓打假,也要营造一个全民打假的环境,除了法定的监管部门、电商平台要打击假货,每一个消费者也都要提高警惕。当然,归根结底,中国“质造”才是解决假货的治本王道,给小微企业更宽松的环境,让小微企业在一个自由开放的法治环境下健康成长,一定程度上也会让假货无所逃遁。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