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粤剧 武术+VR AR,西关文化要与现代产业融合
日期:[2017-01-19]  版次:[A12+]   版名:[城事·深读]   字体:【
■李小龙与武术也是本土文化的一个亮点,但李小龙祖居目前也仅限于传统的静态展览展示。


■銮舆堂在恩宁路改造后将组织童子班、少儿武术、表演培训。

■西关打铜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想象老城新生活,西关文化不可缺

■策划统筹:何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莫冠婷 ■摄影:新快报记者 孙毅 何姗

西关文化标签逐个睇

一位台湾游客,听说广州有好多美食又好玩,专程来广州旅行,却觉得“广州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好玩的地方,现代化的东西太多,北京路、上下九都是卖小吃卖衣服”,直到有一天,逛到恩宁路,看到一条骑楼街都在卖传统的手工铜器,“好特别”,才心满意足地买了个小茶壶。

“广州好难得有个咁嘅地方。可以做得比上海新天地更加有特色,人们去佛山,会想到去岭南天地;去上海,有上海新天地。广州都可以做出一个地标来。来这里就是感受西关的建筑和文化。”在西关长大、家住天河的谭女士来永庆坊听岭南古琴,也看旧城改造,她说:“以后我会介绍朋友来,特别是外地来的朋友。”

陈先生是90后的汕头人,来广州八九年了,但走进老城区的机会还不多,从ZAKER广州上知道永庆坊元旦有活动,专门过来逛逛,无论是皮影戏还是山西的面塑糖画手工市集,都让他有点失望,“这边是老城区,应该展示一些老广州的文化。”他希望“永庆坊要多一点跟西关文化有关的活动”。

作为永庆坊的开发商,万科希望打造的是“老城新生活”,而在多数游客、街坊眼中,恩宁路的生活无论如何新,“作为广州西关老城区,岭南文化、西关文化是这个地区不可缺少的精髓”。

市民批永庆坊活动模仿秀成分居多

与街区本底本土文化无关联

迄今为止,永庆坊里的一系列活动,最具西关文化特色的是“华光祖师”巡游庆典,由荔湾区委宣传部、荔湾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粤剧艺术博物馆、荔湾区文化馆和广东粤剧銮舆堂承办。其他活动都是万科策划主办或与一些机构合办,以及委托公关公司策划承办。

“万科做文化,这是第一个项目,没有什么资源、经验,我们需要积累。”万科永庆坊的运营负责人承认“我们在摸索”。

与永庆坊作为微改造一期定位于创客办公、教育产业、长租公寓不同,未来恩宁路微改造二期将定位在旅游休闲,“一期要把这里做旺,带动人流,否则对二期意义不大”。

受万科委托策划推广执行活动的一家公关公司,以往多做楼盘的推广活动,其负责人表示:“万科方面希望让人认识到旧城改造其实都可以好靓,带来更多客流。我们都是当做楼盘宣传。和楼盘的商业化模式相比,这里宣扬传统文化、人文文化多一些。”

对于被吐槽最多的街舞,他解释道:“恩宁路给人感觉很古老,咁不如找些新元素穿插一下。可以带动年轻人去认识这个地方。”

在不少初识永庆坊的年轻人眼里,永庆坊“很文艺”,“适合文青”,也不缺少“传统文化”,但是,这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西关文化”版的老城新生活的想象。

“如果走文青路线是可以的,但要有本土文化做根基,要不然,就没有自己特色了。”在永庆坊市集摆摊卖年画的LILI5年来逛过大大小小各种创意园,她认为:“有本土特色才能吸引人。”

“如今的活动带来了新鲜现代的商业元素和新生代的消费人群,在历史建筑的符号下,重新建构新城市生活空间,会带来新的城市生机和可能性。融入的元素以潮流、文艺定义,但是这些元素与西关本地的社区需求、建筑味道并不一致,而且万科对该项目的整体调性和生活方式主张,并不明显或一致。”前恩宁路学术关注组的成员林山对永庆坊有更高的期望。

“看起来还是很用心做的,活动挺丰富,就是看不出和这处街区本底有什么关联,好像在哪都可以做这样的活动啊。反映出业主管理方在这方面的策划能力和对场所的理解力的欠缺。而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没有内容或者说内容不对,就是没有灵魂的空壳或者长着个历史文化的脸面,装着些媚俗的流行元素。”一位研究恩宁路多年的规划专家深感失望与担忧。

“觉得模仿秀的成分居多,走不远。还是先沉下心来消化本土元素,有基础地创新较妥。”曾是恩宁路改造顾问专家组的广州市政府参事陈安薇泼冷水。

“当所有的城市都追求相同的现代化的、有创意的形象时,城市发展的最终结果便丧失了原真性;而是压倒一切的同一性。”美国学者莎伦·佐金在研究城市更新的力作《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中仿佛预见到永庆坊正在发生的一切。

历史城镇旅游开发 应支持社区文化和传统活动

到底哪些是西关文化?什么是场所精神?老街修复活化要如何重现这些地域文化特色?

根据国际上指导历史城镇与街区保护的标准文件《瓦莱塔原则》:历史城镇和城区是表现社会及其文化身份认同演化的空间结构,是由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元素构成的。非物质元素包括:各种活动、象征的和具有历史意义的功能、文化习俗(cultural practices)、传统、记忆,以及构成它们历史价值之实质的文化参照(cultural references)。

“非物质遗产的保存与建成环境的保护和防护同样重要。”

“需要确定并保存支撑场所身份认同和精神的各种非物质元素,因为它们有助于决定该地的特征及其精神。”

“场所精神指的是为一个地方赋予特定的身份认同、意义、情感和神秘性的物质和非物质、肌体和精神元素。精神创造了空间,空间与此同时也建构出了精神,并为其赋予结构。”

“历史城镇中的旅游开发应基于尊重和支持当地社区的身份认同及其文化和传统活动。”

恩宁路乃至西关独有的活动、习俗、传统、记忆,有一些至今仍在这片老街生生不息:比如粤剧、打铜、云吞面、鸡煲;还有一些已风流云散、却仍被人们怀念:比如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地,泰华楼的主人清代探花李文田,轰轰烈烈的反拆迁史与文化保卫史,街头巷尾守望相助的街坊生活……

台湾老街保存与活化的开创者、引领者——台湾华梵大学建筑系教授徐裕健认为老街修复要展示在地生活方式与文化底蕴:一方面是召集住民共商延续和恢复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场域;另一方面,是促发住民经营地方性产业。

粤剧: 可以做VR和AR研发体验展示中心

在恩宁路的所有文化标签中,粤剧一定位居其首。

走进永庆二巷,游人总会被銮舆堂传出的粤韵琴音所吸引。銮舆堂是粤剧艺人练武切磋的地方,堂主何车说:“因为在内巷,以前除了这一行的人,很少人知道銮舆堂。以前要锁门、找人看守;我们准备从今年开始,不锁门,全开放,随时都可以去参观。”

他还透露,因为改造后有了更多场地,将组织童子班、少儿武术、表演培训,“目的是共同将永庆坊搞旺,使它充满文化气息咯。也希望粤剧文化在恩宁路越做越好啦。”

永庆社区的改造,使中断70年的“华光祖师”巡游庆典重返恩宁路,作为承办方,何车透露,要将这项活动打造成老广州民间文化节活动品牌,为将来申遗做好准备。最让他得意的是,以往每年两个师傅诞,老街中摆满几十桌,来参拜的数百粤剧人热闹茶聚的盛景又重现,市民街坊要感受这个节日的喜庆,来永庆坊内新建的社区中心露天广场吧。

粤剧作为西关文化名片,其代表不仅有永庆坊里的銮舆堂,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荔湾区应以粤剧艺术博物馆为中心建设粤剧系列品牌,除了粤剧的节庆,还可以利用粤剧名伶故居建博物馆,搞粤剧比赛、组织私伙局表演等,让粤剧在西关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朱秋利建议。

“做粤剧吗?边有人睇?始终现代商业社会,唔能够太传统。”在永庆大街开了“细蓉”广州云吞面馆的老板陈细蓉担忧。

“在地文化真的是一个烫手山芋,传统活动的形式,缺乏当代感。很难把控在地文化韵味和当代生活方式的平衡点。”前恩宁路学术关注组的林山说。

一直关注研究恩宁路复兴的一位规划专家设想,可以做VR和AR研发体验展示中心,最绚酷的视听科技跟金声影院、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地、李小龙祖居、粤剧博物馆、八和会馆、銮舆堂这些元素的衔接融合。

“场所精神的发掘和内容策划,需要将两者融化于一体,在鲜活的、有效益的、可持续的现代化产业中体现场所内在的历史文化特质,这才与地段文脉真正做到一脉相承。”

武术:可以搞武术比赛开武馆招生

李小龙与武术也是本土文化的一个亮点,但李小龙祖居目前也仅限于传统的静态展览展示,也因此招来不少诟病——

有参观的大学生说:“觉得这里的展品少了一点,觉得后面的房间好空洞。”、“李小龙祖居更像是李小龙的影像展览馆,不像祖居,没有很多生活的痕迹,贴了很多跟电影有关的图片。如果只有这些东西的话,可以设计为一个影像展览馆,展示李小龙在各个地方拍摄的电影,就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就连街坊胡伯也不满意:“没什么立体的东西给人看。”

在北京工作的广州人80后姚楠觉得“展览都好例牌、传统,只是放电影、摆一些展品,不知道有没有可能增加观众互动?我看过的北京首都博物馆的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特展,已经加了VR环节,观众好似进入实景,体验情境、情节,我不知道李小龙祖居能不能用到这样的技术?”

80后的编程员谭小姐认为完全可以引进虚拟现实(VR)。“屋子里可以放李小龙的片子,用虚拟现实的技术复原片子,这就是特色,我肯定去看。”

除了展览,姚楠认为:“李小龙的核心是功夫,如果只看历史其实有点闷,有无可能,在永庆坊搞武术比赛,武术决斗、表演赛。我在北京看过搏击比赛,我发现现场是很刺激荷尔蒙,现场的年轻人很投入,这也是年轻人中意的活动啊。”

80后的哈里也建议:“可以借助李小龙的名气,引入佛山武馆的形式,长期招生、授课。”

就在今天下午,一位广州咏春的重要领袖的后人,也以他的功夫亮相永庆坊。岑能家族的传人岑兆伟师傅与一众专家教授交流武学渊源,切磋武艺精髓。

“岑能家族肩负‘咏春’、‘西关正骨’等两大绝学,医武合一,强身健体、扶危济弱。这次回归西关,是广州武学文明之一大幸事”。正在张罗世界非遗文化节的广东善联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项目总监关贤兆认为此举是“向西关老街致敬”,是市民“来永庆坊品味西关文化的开篇”。

打铜:租不起永庆坊的铺

每一个从恩宁路逛进永庆坊的游人,都会发现连绵的骑楼街下的一道风景:成排的手工打铜铺与店面上琳琅满目的各式铜器,西关打铜工艺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吸引原创设计的传统手工艺,我刚刚经过外面街,看到有铜艺,我觉得铜艺应该进来一两家。”在永庆坊创意集市摆摊的LILI希望。

这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打铜铺为何无一入驻永庆坊呢?

恩宁路上的第一家打铜铺天程铜艺的老板苏仔坦率地说:“大家都有意向,万科也想我们去看档口,好希望我们可以进驻。但我们不是纯商业,万科说铺租是每月每平方米150-200元。如果是100平方米,每个月要给2万元租金。我说玩不起,没这个能力。他们也还未提出给我入场优惠。”天程铜艺在恩宁路店铺的租金是每平方米100元左右。

苏仔称赞改造后的永庆坊“修旧如旧的街景感觉,在市中心是独一无二。”“万科好想把文化引入来,但是苏仔这样的人会不会来?非遗类文创的人会不会来呢?讲句真话,非遗是政府的面子工程。但是我们这一班人的衣食住行能不能搞掂?我们肯定有盈利,但是利润不高。你商家又想借我来做面子工程,你又不开优惠条件给我,我怎么跟你玩啊?”

他提议:“应该有个要引入的非遗文创类名单出来,大概是有3到5个名单是全公益的,放在永庆坊。由这班有文化味的人,去吸引周边的商家出来。”

1999年在恩宁路起家,天程铜艺带动一条街的打铜铺风生水起。因为店铺狭小,现在总部迁至越秀区,“始终我们是荔湾区的一块宝贝,土生土长在荔湾区,我们肯定希望有一天回来。”

万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考核业绩的,出租的面积多少钱,账目上要体现的。首先还是要保证收益。非遗现在进不来,它没钱。”

对此,台湾华梵大学建筑系教授徐裕健认为“商业开发与公益性保存两者要并存”,他建议:“政府可以让当地具有质感的一些老店、作坊,能够以低租金进入老街,使他们得以延续高品质低产出的家传手作产品。政府要补贴。”

80后的Herman也认同:“我觉得西关就是卖文化,其实好多人中意民间文化、手工艺;要有租金优惠,让利给手工艺人。”

可引入与历史文化相关创意产业

“恩宁路的特点是它的西关历史。可考虑引入与历史文化相关的创意产业。”

“将传统工艺的推广渗入新形式会更好,可否考虑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的碰撞结合之类的产业。”

不少80、90后都考虑到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尤其是对手作这种亲身体验的方式来了解西关文化情有独钟,反映出新生代的文化消费趣味:

80后的文保志愿者Ben是东莞人,他说:“我想起东莞在搞本土文化的活动上,形式就很多样。除了常见的导赏、扫街、拍照、市集,以前见过有身体艺术与城市思考结合、写生、舞蹈、社区音乐……这些都是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普通市民参与。”

有更多的市民则这样想象“老城新生活”:

“要让大家接受恩宁路文创小镇的新形象,就要让它不断有有趣的事发生,如授课型的工艺坊,不同主题的游客可以参与的活动。”

“如果说文创小镇,可以有民间手工艺制作等一些民俗民风创意类的产业。既要怀旧也可创意哦,例如元旦、春节可以教小孩子写挥春哦,手工制作灯笼啊。”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