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读懂“体面回家”背后的爱与痛
日期:[2017-01-24]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杨朝清

据报道,1月22日,春运第10天。南京站候车室内,乘客们很忙,有的在梳头、有的在刮胡子、有的在敷面膜……这是新年要有新面貌的节奏吗?如果你单单这么想,那就太简单了。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务工人员说要体面地回家,主要是不想让家人看到他们在外艰辛的样子。

春运作为一场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见证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社会流动的加速。春节作为一个合家团圆的传统节日,驱动着无数在外地打拼的人们踏上回家的旅程。熙熙攘攘的人群、行色匆匆的脚步,在春运大潮中早已屡见不鲜。一些乘客之所以争分夺秒地在候车室内捯饬自己,就是为了实现“体面回家”。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换言之,人们利用符号进行表演,通过符号向他人传递信息,从而进行印象管理。“体面回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印象管理。

如果说一些年轻人“体面回家”是为了博取“脸面”、获取社会认同的话,一些上了年纪的务工人员“体面回家”则是为了宽慰家人——这些经常风吹日晒的普通劳动者,承受着繁重的工作任务,身心俱疲的他们,很少有时间和心情来进行印象管理;在候车室内“临时抱佛脚”,就是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更精神一些,免得让家人心疼。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庭的经济功能,他们不得不让渡陪伴亲人的家庭功能。春节这一段并不长的时光,成为他们一年之中陪伴家人的难得时光。“体面回家”的初衷就是让家人放心,在外打拼的日子并没有那么艰辛与悲苦。这种“美丽的谎言”,见证了进城务工人员的善良与责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一项调研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和生活的整体环境较差,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53.7%的农民工没有业余文化生活,60.9%的务工企业没有文化娱乐设施。许多务工人员对工作辛苦、居住条件差并没有那么在意,他们最关心的多挣钱并且能够按时领取到劳动报酬,从而改善一个家庭的状态。在那些家人看不见的“幕后”,务工人员承受了太多的艰辛与痛苦;这不仅包括高强度的劳作、低劣的居住环境,也包括精神世界的孤独与寂寞。

务工人员的“体面回家”,不是为了炫耀,不是为了给自己“装腔作势”,而是为了让家人少一些担心与忧虑。这些用心生活的劳动者,给家庭带来改变的希望也从家庭中汲取努力奋斗的动力;读懂“体面回家”的爱与痛,我们对这些务工人员自然会多一份尊重与敬意。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