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圆了千千万万家庭团聚梦 我却在视频里看家人流泪
日期:[2017-02-01]  版次:[A04]   版名:[2017大鸡大利·春运脸谱]   字体:【
■南航内罗毕办事处同事一起度过春节。

■陈奕宏(右)和同事在海底37米深的电缆隧道进行春节保供电特巡。

■春运给张红新最大感受就是忙。

春节,是团聚的时刻。为了千千万万个小家团聚,为了万家灯火照亮光明,无数个岗位的人都无法和家人团聚,春节期间还坚守在一线。大年夜帮助很多前往非洲的家庭团聚,高学亮只能在视频里看着女儿哭。

■采写:新快报记者 冯艳丹

故事 1

人物:高学亮

职业:南航内罗毕办事处站长

家乡:河北衡水

2015年8月5日内罗毕航线开航至今第二个春节,也是我在非洲过的第二个春节。随着中非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中国人走进非洲。

作为国内首家直飞非洲大陆的航空公司,南航的内罗毕航线运行快两年,比预期都好。很多中国人在2016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非常激动,尤其是在非洲援建铁路、公路等基础建设的务工人员,能直飞国内特别激动。今年的客座率比去年更高,去年10月底11月初就已经买不到票了。今年的航班往返都满仓,多了很多老人小孩,因为一些援建的人回不到国内,就邀请家人到非洲过年。很多老人第一次坐飞机,还带着孩子,语言上非常不方便,填入境卡等手续都有困难。去年10月份,我们连同机场、移民局等开展了移民局和海关教授汉语的课程。目前看来,十节课之后,移民局、海关等官员简单的汉语可以交流,给国内过来的旅客提供便利。另外,还邀请肯尼亚的孔子学院的志愿者、地面代理工作人员,到机场各个保障环节的单位协助顺利通关。我们自己也在取行李的地方来回巡逻,等所有旅客拿到行李出关见到亲人后我们才能离开。从飞机落地到旅客全部离开机场,我们一般要在现场呆足三个小时。

除夕之夜,我们办事处安排与所有的机组欢度除夕。我们一起吃年夜饭吃火锅,还看春晚。所有人员一起拿着对联照合影,非常开心。年夜饭开始之前,正好是家人准备看春晚的时候,我也与家人视频。女儿还差两个月就三岁,但我三年都没陪她过年。小家伙当时视频真哭了,弄得我也没控制住,流泪了。真的没想到宝贝女儿能说这么多话,能跟我沟通交流。我也给家人看看吃年夜饭的气氛,家人才放心。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安慰他们不用惦记我,告诉他们过年后,忙完春运回国看他们。

2009年毕业于中国民航飞行学院,毕业至今一直在南方航空,今年是第九个年头。南航作为空中桥梁,必须做好航班保障。虽然非常想念家人,特别是年迈父母与年幼女儿,但为了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团聚,我们还是要坚守在一线。

故事 2

春节又来探望“老朋友”

海底37米深隧道巡线忙

人物:陈奕宏

职业:南网广东电网汕头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电缆班班员

家乡:广东汕头

“今儿是过年,当然要去看看我的‘老朋友’”。农历正月初三,我照常在岗位值班,主要任务是到海底37米深的电缆隧道进行春节保供电特巡。

在广东电网汕头供电局输电管理所电缆班工作两年半,我对汕头电网的电缆敷设情况已然了如指掌。汕头市区现在有各类电压等级的电缆近200公里,也就是说,在汕头大约每十公里的输电线路中,就有超过一公里是埋在地下的电缆。

我口中的“老朋友”便是广东电网220千伏厂广线的海底电缆,担负着汕头市区近四分之一用电量的输送任务。下午四点,我准备好巡视所需的工器具与班组同事驱车来到汕头港北岸竖井,开始为下海巡线做准备工作。

作为南方电网第一条过海电缆专用隧道,220千伏厂广线海底电缆隧道全长2060米,步行穿越整个海底隧道需要近45分钟。

每次“下海”巡线之前,我都会先打开隧道里的通风机通风,并通过竖井上的视频监控系统观察电缆隧道是否有冒烟、漏水等异常情况。用气体检测仪确认隧道里气体符合隧道气体巡视要求之后,我带着笔记本、数码相机、红外测温仪,钳型电流表等工具,徒步走下了竖井的层层阶梯,在海底37米深的隧道里开始巡线。

深藏海底的电缆隧道没有手机网络覆盖,手机完全没有信号、“与世隔绝”两三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的事。下到海底电缆隧道巡视通常需要全神贯注。要细心查看隧道墙壁、地面是否有渗水的情况,排水功能是否正常,要测量并记录电缆的温度、电流等各项数据,对于发现异常又没办法立即处理的情况要用相机拍下来,带回班组与老师傅们研究解决方案并存档。

看似简单的两公里海底电缆巡视其实有很多工作任务要完成、有很多细节要注意。只有每一个细节都不马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才有保障。

傍晚六点,我背着工器具从厂广线海底电缆隧道南岸竖井钻了出来,对岸的街道已经华灯初上。

作为土生土长的汕头人,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在万家团聚的时刻不能陪伴家人,虽然感到愧疚,但能够在岗位上守护自己的家园,觉得很有意义,感受一份沉甸甸的别样“年味儿”。

故事 3

每天11个小时在行李车上度过

一顿饭通常得分几次才能吃完

人物:张红新

职业:南航地面服务保障部的行李运输司机

家乡:广东广州

虽说是在停机坪开“敞篷车”,不过拉的都是行李,负责运送旅客的托运行李,在机底与地库、行李转盘之间穿梭。去年,行李运输科一共运送了1746万件行李,安全行驶134.5万公里,全年未出现一起车辆不安全事件、未发生过一起错拉、漏拉、行车事故。

4:30,我接过第一张任务单,准备出发。5:00,太阳还没爬出地平线,我跳下班车,三步并作两步跑向地库——地下3米的“隐秘基地”。每天逾2.5万件行李从值机柜台行李传送带运至地库,经过系统分拣进入航班对应槽口,等待着被运上机。

我总比别人早到半小时,把空的拖斗和集装箱送到每个槽口,清理行车通道,检查车辆,做好所有岗前准备。行李运输司机里尽管都是“汉子”,却也有着一颗细致的心。严格完成航班号、停机位、飞机号三复核,与分拣员、货运装卸员认真交接,避免行李错运,每一步都不可轻视。

“敞篷车”实名行李拖车,驾驶难度可不低。地库通道狭窄,挂上4个拖斗的“敞篷车”长达13米,转弯时要兼顾前后不刮蹭,技术差一点都不行。与分拣员交接过后,拖着一车行李出发了。爬上长长的坡,慢慢“冒出”地面,一阵风刮来甩了一脸的雨滴。

雨天路滑,上下坡尤其要小心,万一拉着的拖斗打滑绕到前面,可就危险了。为防止刮碰,行李拖车大都没有装顶棚。因此春季雷雨、夏日暴晒、寒冬冷风,统统躲不了。春运至今,在限速25公里的停机坪上,我累计行车420公里,平均每日起码11个小时在车上度过。

春运给我最大感受就是——忙!四点半到现场,发现槽口已下来行李,顾不上吃早饭,开始一天紧张有序的工作。“忙的时候,吃着饭任务来了,立马放下筷子就出去了,一顿饭通常都得分几次才能吃完。”就算在寒冷的冬天,背上也时常汗湿一片。看着一件件行李通过传送带送上机舱,心里暖暖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