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谁在拍卖中国》揭露拍卖市场鲜为人知的秘密
日期:[2017-02-05]  版次:[A14]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梁婉莹

●作者:吴树

●版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2月

本书是长篇纪实力作《谁在收藏中国》的姊妹篇。作者耗时五年完成国内文物市场的秘密调查后,又以圆明园文物拍卖事件和中国文物走私现象为切入口,与外籍合作者分别对英、法、德、美、比等欧美国家艺术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同时对国内文物“三盗”、古董走私、官员收藏、拍卖黑幕等动态也做了更加深入的明察暗访。受访对象涉及大量国内外拍行的高层人士、国际文物走私大佬、国内富豪收藏家、官员收藏者和新兴高学历盗墓者等。

这本书直接揭露了目前国内乃至世界的拍卖市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看似高大上的拍卖,实则存在不少让人“想象不到”的操作。可谓“揭示中外古董交易陷阱、直击文物收藏黑幕、谏言文物法规法令”的一本不错著作。

《制造现代主义——毕加索与二十世纪艺术市场的创建》

●作者:迈克尔·C.菲茨杰拉德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这本书不仅仅是探讨在卖出作品方面艺术家与经销商的关系,这一主题从画室的研究开始,就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艺术家渴求成功的雄心壮志可能会是如何塑造其艺术的,然后扩展到由艺术家的塑造者和商人从事的广泛的一连串促进活动。当评论家、收藏家和馆长们加入到艺术家和经销商当中以界定和赋予艺术家地位时,正是市场这个熔炉铸就了艺术家个人的声望。

这本书以毕加索为范例,通过生动的细节描述,活生生地论证了乔治·迪基的“艺术机制论”。在20世纪的头五十年,毕加索迅速地成为他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艺术家和成功的典范——同评论家、馆长,还有经销商和收藏家一道——成为众多渴望成功的艺术家的追赶对象。

《达利的骗局》

●作者:斯坦·劳里森斯

●版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

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恐怕少不了先说说这个作者,斯坦·劳里森斯曾是记者,后当上专售达利作品十年之久的画商,又是达利晚年唯一的邻居,既是买卖赝品的受害者,又是制造假画的同谋犯,他因达利致富也因达利入狱。

全世界的艺术品投资人都想从萨里瓦多·达利——20世纪最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身上捞一把。然而,他们不惜巨资通过斯坦购买的达利画作,却只是一文不值的赝品。让斯坦惊骇的是,世界巨头拍卖行中居然也充斥着大量疑窦重重的达利“作品”。

虽然这是一本自传体的文学作品,但作者也声明这是一部“非虚构类作品”。是按照“记忆将时间和行为复述出来”的“实质”。

通过这本书生动的描述,可以给读者勾勒出一个艺术市场内部的某种“潜规则”,能更加清晰理解,艺术市场跟艺术,并没有直接关系!

《陌生的经验》

●作者:陈丹青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本书是陈丹青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的讲稿,《局部》这一系列视频自开播以来,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600万,从少年王希孟到憨人梵高的初习作品,从早期文艺复兴的捣蛋鬼布法马可到威尼斯画匠卡帕齐奥,从舞女出身的瓦拉东到民国闺秀女画家,从宫廷画师徐扬到战死沙场的巴齐耶……多数是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与作品,虽经历史“隐没”而显得“次要”,却值得再度被认知、被观看。

这是一份画家个人的观看与叙述,艺术史退为背景。正如编剧史航在序言所说:“我们手捧艺术史或文学史,不过是手捧著者给那段历史起好的绰号,不过是面对着微缩景观里的七大奇迹,胡萝卜雕出来的万里长城。整体,往往不如局部可以信任。”在这些被忽略的局部中,我们能窥见整体。

在视频讲稿结集成书的过程中,陈丹青对此进行了精心修订,并补充图说信息近万字及后记《陌生的经验》。相比视频节目,书本内容更为完整。此外更值得一提的是,整本书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只讲故事和感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艺术普及书。相比于市面上千篇一律的艺术普及读物,本书无疑是以更独特的角度叙说了那些美术史上少被提及的优秀美术作品。

《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

●作者:高名潞

●版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

本书是一本史料翔实、方法独特的当代美术史著作,由著名艺术批评家及策展人高名潞所撰写。作者以“墙”的空间观念为依托,分析中国现代性作为一种空间意识如何不断地建构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和边界。是,这基于扎实的文献资料阅读下而提出的有理有据且关注现实的论点。此外,作者还试图把现代性研究与艺术史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出了中国现代性的“整一性”特点,并且以中国现代性的差异性作为一种方法论。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章至第五章是历史描述部分,为第一部分。在这一环节,作者试图用历史描述的方式回答“什么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并从中国当代艺术本身所关注的问题及其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区别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是从第六章至第九章,有关“墙”展的主题讨论。媒材的变化和发展对于过去二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有着特殊的意义,其意义往往不仅仅在材料本身,而是其强烈的主题意味。在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传统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写实技巧和写实主义图像学原理始终发挥着在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所没有的作用。尽管摄影在1990年代末开始流行,但绘画与社会现实的关系仍然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主要关注点之一。赶对象。

《美术史十议》

●作者:巫鸿

●版本:三联书店2016年1月

《美术史十议》这本书事实上是对哈佛大学美术史系终身教授巫鸿于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美术纵横”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的收录。在这本书中,巫鸿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的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

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美术史作为人文科学的一支新军,也得以在人类的历史时期中萌芽并成熟。但是,在著名美术史学者巫鸿的眼光中,这一广受尊重、日显重要的学科本身仍然是一个年轻的问题,其相关讨论还远远没有充分展开。就此,巫鸿也在文章中写道:“在近代以来一系列动荡和变化之中,‘美术史’这个名词变得越来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含义。悲观者谈到学科的死亡,谈到‘美术史’堕落成职业代号。但是从积极的方向想,也可能今日的美术史代表了一种新的学科概念:不再奠基于严格的材料划分和专业分析方法之上,它成为了一个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各种学术兴趣和研究方法的交汇之地和互动场所。”可以说,这本书以开阔的视角对美术进行思考,是实用的美术史入门书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