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别处舞狮此村更爱舞龙 民间习俗显露皇族之气
日期:[2017-02-06]  版次:[A03]   版名:[2017大鸡大利·新春走基层]   字体:【
■白云区棠溪村的舞龙队伍受邀到三元里村同庆春节,在三元里古庙内表演。 通讯员供图

■舞龙队伍在巡游时,要先在祠堂前拜祭祖先。 受访者供图

白云●棠溪村

舞龙

年味关键词

在广州市白云区棠景街棠溪村赵家祠堂门口,十头醒狮围成一个大圈,不过,与其余村社不同的是,醒狮只是配角,主角是圈中的两条彩龙。只见二十几个小伙子舞着飞龙,踏着鼓点节奏,时而蛟龙出水,腾云驾雾直上云天,尽显矫健龙姿;时而龙游江海,嬉戏游玩,优哉游哉,引来阵阵掌声起。在赵氏宗祠门口舞毕,两条飞龙与十头醒狮还与该村的仪仗队一起组成了巡游队,浩浩荡荡地绕着该村巡游。

住在附近的居民也许都知道,棠溪赵氏过年重视舞龙,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原因。原来,这里的赵姓源于北宋赵家皇朝,因此每逢年节,其他地方重视舞狮,唯独赵家祠堂要舞龙,以显皇族之气。在游村活动中,赵氏族人出动了两条彩龙,而其他宗姓前来庆贺的兄弟村则派出醒狮陪同。除此之外,赵氏族人无论住在村内村外,过年都要回祠堂拜祭祖先,赵氏宗祠的太祖遗训也昭显出宗族的荣光。

龙之传人以舞龙为习俗

昔日的皇族,今日的普通平民。赵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完全融入了本土社区。不过,每到喜庆节日,当地仍保留了一个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习俗——当其他地方舞狮的时候,赵氏居住的地方则要舞龙。当地以宗祠为基地设立了舞龙队,参加舞龙的均为村中未婚青年。“皇帝是真龙天子,赵氏是皇族,乃龙之传人,因此以舞龙为习俗。”老村民赵振威介绍,每年春节,赵氏宗祠都要张灯结彩,舞龙游村庆祝。现在,节庆舞龙已成为棠景街棠溪南社区当地的特色民俗。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相传棠溪南社区的赵氏是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三弟赵匡美一脉。由于赵匡美排行第三,当地赵氏至今仍自称为“三房”。“祖宗来自浙江省钱塘县,叫何名字、何时来此地,已经没有人知道,因为‘破四旧’的时候,所有的族谱全部被毁,失去了一切记载,但是子孙均记得此地赵姓是皇族赵匡美后代,皆以之为荣。”赵振威老人提起往事,仍有点遗憾。

祠堂中刻着宋太祖遗嘱

经过多年繁衍,赵氏一脉目前已经完全平民化,但他们逢年过节回到赵氏宗祠舞龙时,心中依然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就是他们心中最独特的年味。

赵氏宗祠在当地被称为广庆堂,已有百年历史,门口石刻对联写着“南天日永 北宋仙源”,说明赵氏一脉源于宋代皇族。踏进祠堂大门,左边石刻的宋太祖遗嘱尽显该宗祠不凡之处。几百年来,赵氏子弟均按遗嘱约束自己。宗祠第二进厅堂的墙壁,挂满宋朝历代皇帝、皇后的画像,祠堂格局不大,但其建材精良,无意中透露着皇族的气息。

赵振威介绍,根据当地老人的断续回忆,赵氏开村先祖最开始并不是驻脚棠溪南当地,而是到了附近一个叫张家坑的地方。“张家坑大概在今天的时代花园一带,当时棠溪南已经有了何姓居住,但何姓一直以来人丁稀少,何姓先祖看到赵姓子孙繁荣,遂邀请赵氏到棠溪南定居,赵何两家结拜为兄弟,约好要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棠溪南社区有赵、何、黄等姓,几百年来均和谐相处,保留各自的宗族文化。其中赵姓历经几百年的发展,人丁兴旺,居住人口占当地的九成。一直以来,他们秉承祖先的遗训,与何姓关系甚密。每年春节,赵姓与何姓都要一起聚餐,相互来往,亲密如一家,当地人称之为“赵何一家亲”。

舞龙维系着族人自豪感

舞龙队成员阿成介绍,队员们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有人还已经搬到村外居住,舞龙既是大家的业余爱好,也是宗族团结的象征。舞龙队一般每月训练一次,在大型活动前的20多天会安排集中训练。

“一开始都是老队员来教,等新队员掌握一些基本动作,还有一些花式变化之后,就靠自己练习。”阿成告诉新快报记者,舞龙是一项团体性的运动,每个队员都配合到位,才能变化出各种造型。其中龙珠是所有动作的指引,负责龙珠的人要熟记全套动作,如果动作记错,后面整条龙都会出错。而龙头则是最需要力气和技巧的岗位,不仅要带动后面的龙身完成各种动作,在一些高难度的动作中,龙头还要负责托起其他队员。

赵氏游龙到现在除了有技巧变化,同时也遵循广式滚龙的传统,每套动作一定会有传统的跪拜和采青动作。在舞龙活动中,彩龙都要先去祠堂拜祭祖先,跪拜动作可算是每场舞龙表演的开场动作。“过年首先要拜祖先,舞龙队的队员能够挥舞彩龙进祠堂,大家心里都很自豪。”阿成告诉新快报记者,赵氏宗族的舞龙队在市内各村社也是罕见的,所以大时大节也经常受邀到其他村社参与庆祝表演,这令队员对宗族更加认同。队员的这种情感也通过训练和表演一代接一代传下去,这也是阿成心中过年舞龙的意义所在。

【光阴里的年味】

抢头炮曾盛行一时,现已湮灭

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州市白云区棠溪村一些曾经的过年习俗在慢慢消失,比如曾经盛行的“抢头炮”(又名“抢炮”)。

“抢头炮就是在花炮上扎一个铁圈,花炮点响之后冲天而起,铁圈也跟着升空,当铁圈掉下来的时候,群众蜂拥上前抢夺,夺得铁圈的要到神庙去拜神,然后可以在神庙领到一笔奖金。”棠溪村的老人介绍说,领了头炮奖金的人在第二年必须还炮,捐款还神庙,然后作为下一年的炮金,当地人相信抢到头炮一定能够行好运。据介绍,这个习俗曾在白云区多个街镇盛行,现在已经湮灭。

据老一代村民推测,抢头炮的民俗可能带有慈善目的。旧时各村均穷困,由神庙出面筹集一笔善款,借助抢头炮的民俗,资助抢得头炮的村民发展,当村民借助神庙资金获得发展之后,再来还愿,让慈善之举不断流传。

年逾九旬的赵振威老人对当年的“抢头炮”印象深刻:炮头被放置在木头架起的高台上,花炮一响炸起炮头,引来全村健儿争抢,几乎就是与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里的场面如出一辙。“抢头炮”体现出当年村社的尚武之风,男儿几乎人人习武,“谁抢到了,就代表他是全村最厉害的那个人,这就是最高的光荣。”后来考虑到这项活动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因此停办多年。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张小奋 陈红艳 ■专题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专题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