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时盐业生产重地 遗址至今仍是个谜
日期:[2017-02-07]  版次:[A10]   版名:[发现广东]   字体:【
■国营时期,盐场收盐时的场景,人工用盐耙收集到一起,再用小车运到仓库。

■废置的耙盐手扶拖拉机。

■废弃的收盐机。


■废弃的离心机和烘干机。

在唐代《新唐书·地理志》等正史中就有了雷州半岛徐闻地区盛产海盐的历史记载,其中记录了徐闻千百年形成的独特海盐制作技术———海盐的平滩晒法,直白地说,就是把海水引进大片滩涂,利用日光和风力蒸发,晒制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纯手工生产,自然天成。自古以来,徐闻就有盐农,也就是盐户,据清《徐闻县志》记载,明朝和清朝鼎盛时期,徐闻县拥有盐户1300多户达6000余人。何强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向记者讲述了古代制盐技法。

千百年来形成海盐平滩晒法

据《徐闻县志》上所记载,徐闻县煮盐始于唐朝,古代直接用海水煮盐,后才改用清水冲,洗盐土,过滤出卤水熬盐出的盐称“热盐”。 煮盐时,人们用大瓦罐、大瓦锅成排相互倚靠着放在海边的地上,装满盐卤水,上面铺架柴薪,把它煮成结晶盐。烧成的结晶盐,只是底部的一小块,这样无数次烧煮制盐(熬盐法),费时费力费柴,成本高,效率低,灶丁一人年均产盐不足1吨。即使后来换了大铁锅煮盐,产量有所提高,但是产盐效率仍是比较低。

后来煮熬盐法逐渐被晒盐法替代。晒盐较煮盐而言,生产工序简化,成本降低,产量大又省工时。滩晒的制卤方式包括“掘滩晒盐”和“纳潮晒盐”等,虽然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并没有区别。盐区海潮濒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在明朝和清初时期,雷州的海盐生产已广泛采用晒盐法,但其生产规模小,工具设备简陋,生产者之间只有简单协作,一直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状态。

《徐闻县志》上记载:清康熙年间,县东、县西南部海边,曾搭有不少煮盐工棚,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全县境内约有煮盐工棚190多间,盐灶300多副,约有600多户人家常年或农闲时煮盐,县西部有个盐灶坡村,就是因煮盐而得名。康熙朝以后,除了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制盐外,在徐闻晒盐法彻底地取代了传统的煮煎盐法。清咸丰年间,徐闻全县盐业生产已经以晒盐法为主,那时煮煎盐法用都已经很少。

古代此地曾设有盐官和盐警

据何强介绍,宋代时,朝廷曾在雷州西南沿海的递角场(即海巡口,当时徐闻县撤消并入海康县,称为海康县时邑乡,递角场为乡治兼朝迁盐场的所在地)设立盐官机构。根据有关的资料显示,当时递角场开始由一个盐场发展为海运发达的转运中心,借助这一便利交通优势,雷州半岛的盐产品通过这一海上通道,将雷州的原盐运送出去。而递角场当时作为一个盐业生产重地,不仅带动了当地商贸经济的兴盛,陆路交通也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是何强说,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很多史料都曾对递角场的这个古代著名盐场和交通中心有所提及,省、市文物工作者也曾进行多次查找。但是,其方位除了肯定在徐闻县的西南沿海一带外,一直都未能确定其遗址究竟在哪里!

至于雷州的原盐管理机构和编制上的使用方面,据《徐闻县志》上所记载,从明代开始直至民国时期,徐闻县内沿海各重要盐场均设有盐警(专门保护管理盐场等盐业机构正常运转的警务人员)。而据《徐闻县志》上记载:民国37年8月25日(1948年9月27日),历史上罕见的12级以上的强台风在徐闻县登陆,并伴有大暴雨,海潮高涨达6米以上,盐田基围大部分崩塌,县西部新地村海边的盐民12人、盐警6人被海潮淹死。历经曲折和发展,到了解放前夕的1949年初徐闻全县滩晒面积达约401公顷,常年产盐能力可达1500吨。

制盐机器废置生锈,将建“盐博物馆”

结晶池中间的甬道都是用红砖铺就的,经过长期海水的侵蚀,自然凹陷形成的螺旋纹形状各异,盯着它们看上一阵,就能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不远处那一排房子就是放盐的仓库,盐收完了就直接运到那,堆到水泥地板上,等着进一步加工、验收。”邓洪祝说,当年忙碌的时候,人来车往非常热闹。

接着,他带着记者来到存放制盐工具的仓库,走进大院,左手边停靠着一辆简陋的拖拉机,“这个就是耙盐的工具,用的时候后面这些铁链子都放下来。”从机器的生锈程度看,这些都是废弃的生产工具了。右手边是一个简易工棚,里面放了几辆带斗的手扶拖拉机,邓洪祝走向其中的一辆,“这些就是运盐用的。”工棚上面苫盖的遮盖物早已不见,只剩下空荡荡的房梁架子,“这些都是2014年打台风时,被风吹坏了的。”接着,邓洪祝在一堆废弃的工具中找到了盐耙,兴奋地拿起来向记者示范如何扒盐。

走出大院,继续往前走,邓洪祝说当年这里是职工宿舍,如今都已废弃不用,一辆大型收盐机倒架在院子里,车斗等处都已严重变形;而在马路边上,邓洪祝又发现了废弃的离心机和烘干机等制盐工具。途经一个废旧厂房,很多工人正在施工修缮,“这里正在建一个盐博物馆”,随行的徐闻县宣传部一工作人员介绍,“同时也正在创建一个盐主题的旅游区,不久以后就将揭晓。”

最后,来到的一个筒子楼就是如今仍在沿用的徐闻盐场办公区,其中二楼一个房间的门上挂着“广东省徐闻盐场化验室”的木牌子,一看就知道有些年头了。走进去是一个实验台,上面摆放着烧瓶、量杯、支架、酒精灯等,旁边摆着几包没有封口的食用盐,“我们正在对食盐更新换代,研制的生态盐预计明年就能上市了。”一个工作人员说道。

不远处那一排房子就是放盐的仓库,盐收完了就直接运到那,堆到水泥地板上,等着进一步加工、验收……当年忙碌的时候,这里人来车往非常热闹。”

——徐闻盐场制盐技工 邓洪祝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