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少见病放射性肠病越来越受关注 研究发现其与盆腔癌症治疗有关
日期:[2017-02-14]  版次:[B02]   版名:[慧生活·治]   字体:【

■新快报记者 梁瑜 通讯员 简文杨 马腾辉

近年来,放射性肠病这种少见病持续引发国际权威杂志的关注。专家表示,这种疾病至少有腹泻、便血等25种症状,约50%的盆腔癌症(包括直肠癌、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患者都是潜在对象。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王磊教授团队关于放射性肠道损伤工作的学术论文再次被结直肠领域权威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接收。

除腹泻外,还有便血、排便次数增多等表现

王磊指出,直肠癌和其他盆腔肿瘤如宫颈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等放疗后可能要面临放射性肠道损伤导致的放射性肠病。

放射性肠病患者至少有25种以上临床症状。王磊称,其主要表现为腹泻,也可表现为便血、肛门刺痛、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急便、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习惯改变等非特异性症状。“慢性放射性肠病患者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前,可能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前驱症状,经常只有亚临床表现,或出现反复发作的肛门疼痛、腹部绞痛、腹泻、排便次数增多、稀便、黏液便、里急后重、体重下降等,最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道出血和肠瘘。”

低位前切和放疗会导致术后肠道功能异常

放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王磊指出,对于进展期直肠癌,进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已成为标准治疗方案,此举可以缩小肿瘤、减少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及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但放疗会带来的肠道放射性损伤,约90%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改变,50%的患者表示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20%-40%的患者表示其生活质量受到中到重度的影响。晚期并发症如大出血、直肠阴道瘘、肠梗阻等的出现对患者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痛苦。

王磊团队通过分析一项由中山六院牵头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FOWARC)的数据,发现术前放疗会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率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这与术后肠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这一结果于2016年10月发表在结直肠领域权威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 Rectum》上。通过这一发现,王磊团队进一步探索改良的手术吻合方式以减少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的吻合口并发症,并注册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PERN研究),希望能够改善更多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患者的肛门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低位前切综合征(LARS)”。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及放疗后的患者,25%-9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功能异常,表现为便急、便频、排空障碍和大便失禁等。LARS的症状在术后早期最为显著,之后逐渐缓解并于1-2年后进入稳定期,而经过放射治疗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患者,LARS更趋于严重,相当比例的重度LARS可持续终身。

应根据情况选择药物、物理或手术治疗

王磊指出,慢性放射性肠病的治疗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为目的,包括药物、物理及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作为缓解直肠出血的基础治疗方式,在临床广为应用,但国内外对于药物疗效的报道尚不统一,缺乏可靠的临床研究验证;物理治疗(如内镜下激光、氩离子凝固、福尔马林等)是处理直肠出血尤其是中重度出血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远期疗效缺乏合理评估;手术治疗(包括转流及肠切除手术)主要针对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瘘或反复保守治疗无效的中重度出血患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