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三个人,挖出诸多艺术大才
日期:[2017-02-19]  版次:[A23]   版名:[收藏周刊·专栏]   字体:【

■心泉·光荣(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

二十世纪是中国美术史中大才迭出的一百年,这其中,有三个人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没有他们,近现代美术史可能就不是这种繁荣局面了。

第一人,当推蔡元培先生。他当上教育部长后,慧眼识英雄,先后推荐第二人林风眠和第三人徐悲鸿分别就任北平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后更名北平国立艺术学院)校长、院长,两人任职时分别是25岁和33岁,让两位愣头青当堂堂校长和院长,肯定是要冒着极大的风险和被人诟病的可能,幸运的是历史证明了蔡先生的英明。

第二人林风眠留学法国,学贯中西,有着敏锐眼光和洞察力,也有爱才之心。1927年他邀请63岁的齐白石到国立艺专教授中国画,是第一位让齐老走上学校讲堂的画人,既扩大了齐白石的知名度,更让齐老平添了无穷自信心。林风眠后来到国立杭州艺专当校长,看到了潘天寿的杰出才华、独特风格及其现代性,尽管与他提倡中西结合的艺术道路有所不同,却胸怀宽广地通过吴大羽联系了主张中西要拉开距离的潘天寿,聘其为国画教授,并从不干预潘先生的教学观点和方式,可谓知人善任,潘天寿得以自由追求强其骨的艺术道路。林风眠也不断向一直追随他的弟子吴冠中灌输各种艺术思想和主张,对吴氏的艺术创造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吴冠中到老仍念念不忘林校长的点滴指导之恩,对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这第三人徐悲鸿与林风眠的治画理念也有存同有异之处,同的都是留学法国,主张中西结合。不同的是徐是受西方古典写实的影响;林则受印象派的影响更大。也许经过国外博物馆的巡礼与观展,历练了他们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清晰认识,都能在芸芸众生中发现艺术的好苗子。1929年,徐悲鸿请齐白石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任教,成为齐老信任一生的知己。抗战结束后,徐悲鸿邀请黄宾虹任教国立北平艺专,可见徐先生过人的洞察力和超前的眼光。

徐悲鸿与张大千私交良好,经常在一起读画谈诗,一起用膳,一起摆龙门阵,每每对人言:“张大千,五百年来第一人也。”1933年更是将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等人画作200余幅送到欧洲七国展出,这也是张大千的作品第一次在欧洲展出,结果张氏两幅作品分别被当时的法国政府和苏联政府收藏。1936年徐悲鸿更是聘大千任南京中大艺术系中国画教授。十年后又聘张当上了北平艺专的名誉教授,对大千可谓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徐悲鸿1931年发现傅抱石的事迹很多文章都已详述,没有徐氏力荐傅抱石给当时的江西省主席熊式辉,画奔马赠熊让他负责送傅去日本,傅抱石绝对不会有后来的辉煌灿烂。1942年,徐悲鸿偶然见到李可染一批水彩画,托人带信给李,要用自己一幅猫画换李一幅水彩,李可染受宠若惊。后来徐还介绍李可染拜师齐白石。1946年徐北上带上四位国画老师,其中一人便是李可染,对其器重有加。1950年,徐悲鸿看中一幅题名《爹去找老蒋》的小画,作者是西北某部队25岁的宣传员黄胄,当即叫人写信,让黄胄再寄几幅作品来。收到寄来的作品当晚,徐悲鸿就给文化部的负责人写信,建议将黄胄调到北京民族艺术研究所。第二年,徐氏中风,听闻黄胄还没调来,再次向文化部领导写信二荐黄胄。黄胄调到北京后徐先生不顾重病在身,多次长谈指导和鼓励黄胄,可谓黄胄艺术生命中的贵人!

从上可知,一位部长加两位校长(院长),将伯乐的故事演绎到极致。无一不可能有二;无二怎么有八?二十世纪的八位艺术大师,都分别得到两位伯乐院长的相中和提携。林风眠发现三大师在其25岁至47岁间。徐悲鸿发现五大师在其34岁至55岁间。看来,美术伯乐眼力最敏锐的时候在其25岁至55岁的青壮年间,还要在这个时间内当上有绝对话语权的领导。这些是否对如今美术院校及画院美协机构任用主要领导有所启发?或许通过他们才更容易为我们这个时代寻找出未来的世纪艺术大才。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