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今年将启动3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 目前这些街区的微更新仍面临不少困难
近日,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公布了《广州市2017年城市更新项目和资金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安排正式项目111个,是去年的两倍多,而且微改造项目大幅增加。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重点实施老旧小区微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上周,《新快报》报道了人居环境改善类项目,即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开展的相关情况,微改造项目将成为社区治理的良方。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一百多个正式项目中,还有3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即白云区的均禾街平和大押及周边微更新项目、黄埔区的深井古村微更新项目和海珠区的南华西二期微改造项目。这3个地方有何历史价值,为何要纳入城市更新项目,历史文化保护又如何和更新相结合呢?记者走访发现,这3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大量房子破旧不堪,许多历史建筑长期空置,不利于保护。比如,在海珠区南华西街的历史建筑不仅自身老旧,而且旁边就是危房。另一方面,这些街区知名度不高,周边商业不算兴旺,开发旅游业存在不少困难。微更新是解决困局的一条“金钥匙”,但真的实施起来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统筹:新快报记者 陈海生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应华 朱清海
●海珠区南华西二期微改造项目
现状:历史建筑年久失修 街区中“蛛网”密布
计划:培育都市休闲产业 带旺整个历史街区
“历史建筑”外墙斑驳脱落,与变黑的“危险房屋”为邻,凌乱交错的线网在墙上肆意延伸,这就是昔日商贸繁盛的十三行行商聚居地。在海珠区南华西街见到这一幕,令人不禁扼腕叹息。此次,南华西二期微改造被纳入了《计划》中,是“历史文化保护”类项目,资金安排650万元。更新范围北起南华西路,南至同福西路,东起漱珠涌,西至洪德路,以南华西街的敬和里社区和福安社区为主,用地面积为12.43公顷。
此前,海珠区有关部门指出,被誉为“广州建筑类型最为丰富的历史街区”南华西街,存在现状建筑破旧、居住人口贫困老龄化、商业衰落等问题。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确实如此。
从同福西路进入敬和里社区,往东是连成一片的福安社区。两个社区密布低矮民居,巷道宽窄不一,外人初到此处如进迷宫,随时可能走进死胡同,不知身在何方。新快报记者在栖栅南街看到,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的6号民居缺乏修缮,外墙风化比较严重,一些窗户只剩半扇木窗。与之相邻的8号民居更是破败不堪,门旁挂着“危险房屋”的标志。在栖栅南街附近有不少红砖砌成的洋房,是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建造的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高级住宅。其中,栖栅南街40号红砖洋房也是“广州市历史建筑”,外有围墙,墙内是小花园。尽管铁门紧锁,仍能看到有人居住的痕迹。几经辗转,记者在潘家祠道8号找到了同为“广州市历史建筑”的潘家祠,看样子外墙下面才刷白,遮雨篷上方的墙面则是一片灰色,窗口也变成了黑乎乎的洞口。
在敬和里社区和福安社区,仔细留意会发现不少地方设有公共厕所。一位租住在敬和里社区的年轻房客说:“搬来才知道以前的老房子很多没有厕所,虽然离公共厕所不远,还是觉得不太方便。”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敬和里社区和福安社区的总户数超过4000户,常住户有3000多户。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居民在屋外修了简易水台,用于洗衣、洗菜,并在路上和窗外晾晒衣物。户外的电线、网线等“蛛网”密布,有街坊直接在电线上晾衣服。
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如何进行微改造?
新快报记者从南华西街了解到,2011年,南华西危房改造(一期)项目完成,在保留一条骑楼街和一条麻石路的前提下,将骑楼街后面的小街小巷及老房子全部拆除,建起了两栋18层高的回迁房和一栋30层高的商品房。
2016年,海珠区城市更新局对南华西二期微改造策划实施方案进行了公开招标,拟以历史建筑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为重点,按照“修旧如旧、活化利用”原则,采取搬迁公房住户、腾空房屋、改善社区环境和人居环境等措施,以点带面推动片区更新。
招标公示中,提出要将南华西街建成“充满本土特色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实现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活力街区”。微改造的重点在于南华西街辖区内数量众多的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和活化利用,借此增加完善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同时培育都市休闲产业,带旺整个历史街区。由于微改造涉及社区居民利益,公示要求中标单位开展抽样入户调研工作,并在各个阶段举行各种公众征询活动,确定居民的需求和意愿。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尽管在招标前曾进行过危房改造等实践,此次南华西二期微改造仍面临不少困难。南华西街城管科负责人古思华告诉记者,由于社区设施陈旧,三线下地的难度会比较大。此次微改造涉及到的旧楼,“居民迁出来怎么安置?不迁的话又怎么办?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他还表示,在微改造中要进行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这些非一般的施工队可以承担,需由相关部门认可的具有资质的施工队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