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老旧历史建筑与危房相伴 实施微改造能否带来现代活力(2)
日期:[2017-02-27]  版次:[A09]   版名:[广州区势·最关注]   字体:【

■海珠区敬和里社区中“蛛网”密布。 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摄

■“广州市历史建筑”的潘家祠藏身于海珠区南华西街的老旧民居中。 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摄

广州今年将启动3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 目前这些街区的微更新仍面临不少困难

现状:民国建筑设计精巧 多数闲置大门紧闭 计划:结合特色小镇建设 发展旅游保护旧墟

●白云区均禾街平和大押及周边微更新项目

《计划》中列出的另一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是白云区均禾街平和大押及周边微更新项目。

如今,不少广州市民不了解均禾街,但其前身、历史上的均和墟可是鼎鼎有名。民国时期的均和墟是繁华的商业区,均和公所、平和大押、骑楼建筑的一砖一瓦,依然保存至今。

“直到今天,仍应该佩服当时的设计师。”白云区文遗办工作人员冼永成介绍,均和墟的设计尤其巧妙。其设计者来自上海,整个墟市坐东朝南,梳式布局,南面有楼高35米的平和大押,东面有三路两进祠堂格局的均和公所。墟市建设既具有岭南特色,也有上海特色,所有临街商铺门面街道路面宽阔笔直,纵横有序,骑楼设计也符合当时的潮流。

表面上看,平和大押是商业建筑,其实在当时还充当着维护一方稳定的角色。冼永成介绍,近几年考证发现,作为商业区,均和墟附近匪患严重,当时石马一带都有碉堡,平和大押楼顶也有4个瞭望塔保留下来,建筑的防卫功能可见一斑。

新快报记者走访均和墟旧址发现,这里至今保存着平和大押、均和公所和五十六间商铺建筑,虽然居民不多,但建筑俱在。这得益于居民的保护意识,以及政府的重视。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开展第四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了这些文物,有关部门对它们进行了整修。

当地居民介绍,村里的大姓家族都存有祠堂,村民只在祠堂办红白之事,或者逢年过节前来祭拜祖先,平时则很少有村民在祠堂内活动。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今天的均禾街显得静逸平淡。昔日的骑楼街中,如今零星还有几间店铺在经营农资用品、生活日用品、药品等,其他都似乎完成了历史使命,大门紧闭,布满灰尘。在村民黄先生看来,现在的均和墟就是一座空墟,很多骑楼街建筑要么闲置,要么被整饰后租给外来人员作其他用途,均和墟已名存实亡。

昔日均和墟如何重新焕发生机?各方人士纷纷建言。

白云区城市更新局方面介绍,更新项目方案已经交由街道制定,目前还没有敲定最终方案。均禾街道方面则介绍,项目设计方向是结合打造特色小镇的方案。根据初步设想,该街计划在石马村与清湖村之间,建设一个集聚白云区化妆品产业优势、扶持优秀企业、培育优质品牌的特色小镇。位于上述范围周边的平和大押历史片区也将综合各种资源加以利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气。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这里的历史建筑此前已由村民和企业集资修缮。去年6月起,均禾街正式启动均和公所保育项目,按照原貌对均和公所进行了修复,中秋节前,该保育项目的基础建设将全面完成,并以火龙节为契机,发挥其社会功能,接下来将以此作为载体,对均禾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但整体上看,该地区的历史建筑由于缺乏知名度,平时人流量较少。只有周围形成产业集聚,人气才能辐射到平和大押历史片区。

熟知均和墟故事的旅游业人士分析,其实均和墟所处的区域很适合在保护中开发利用。比如,均和墟片区内有桃花公园、石马北约古村落、均和墟等景点,可以将其串联起来系统开发,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和联合促销等更好地吸引游客。可以设计“均和一日游”特色线路,第一站到均和墟来了解平和大押,第二站前往石马村参观有几百年历史的洪圣古庙,第三站到石马桃花公园游览,最后一站参观我国著名作家陈残云故居。这样一来,均和墟的历史就可以在旅游开发中得到较好保护与传承。

现状:大片建筑年久失修 保护遭遇资金困难 计划:不仅打造宜居环境 还要引进特色产业

●黄埔区深井古村微更新项目

《计划》还列出了一个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即黄埔区的深井古村微更新项目。那么,深井古村在哪里呢?

在黄埔区长洲街乘渡轮过珠江,可以看到两条岔路,一条通向黄埔军校旧址,另一条就是通向深井村。周末,很多游客到黄埔军校旧址参观游玩,他们往往只是对写有“深井”的街道招牌稍稍一瞥,便转身离去。

然而,在这样一个鲜有人涉足的小村子里,在纵横阡陌的窄街小巷中,却隐匿着大量清末民初的百年大屋,这些大宅无一不是石脚青砖、灰瓦飞檐、龙脊横空,完全保留了中式园林风格,颇有与荔湾区西关大屋媲美的恢弘气势。碌灰筒瓦、花榭楼台……深井古宅处处透出“大户人家”的风范,从大宅的装修可以看出深井村曾是何等繁华。

不过,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这里多处古宅已很久无人居住,处于荒废的状态。多数有岭南古味的建筑不是大门深锁就是无人应答,即使是长期有人居住的古宅也难以恢复原有的风光。

“深井村大量古建筑的拥有者是移居海外的华侨,这些古建筑长期无人居住,搁置的时间越长,对建筑物的破坏越大。因年久失修,有些建筑已经开始坍塌,却无人过问。”长洲街深井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古建筑外墙部分正在进行粉刷、修复,部分“烂尾”。修缮工作困难重重,村内经济水平有限、房主资金不足,主要工作还是由政府主导。虽然修缮保护停滞不前,但该工作人员表示,对村民建造房屋这方面一直控制很严,决不允许村民对古建筑采用现代化的装修,破坏原有构造。即使老宅倒塌需要重建,也只能按照建筑物的原来面貌重建。

在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看来,如此大面积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不仅少见,而且真实地再现了昔日广州城郊居民的生活。多数古建筑群因为长期无人居住而年久失修,政府的修复保护又遭遇资金困难,只能一再搁浅。如今新提出的微更新项目,或许就是一条解决困境的“金钥匙”。

黄埔区城市更新局方面介绍,深井古村微更新项目策划范围为深井岛,总面积约2.54平方公里,总体目标是打造一个宜居、宜业、宜探访游览的地方。项目切入点是活化利用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大学城人才三大资源优势,提升村集体产业,延续保护的思路、慢行的概念,适度引入产业、人群等,逐步把深井发展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以创意产品研发、教育讲学为主题的“大学生创业基地”,以慢行、健康饮食、生态教育体验、乡村生活体验为主题的“慢岛生活区”。目前,项目已完成片区策划初步成果编制,首期节点工程预计于2017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建言

政府买下古宅使用权 开发旅游与村民共赢

对于海珠区南华西路、白云区均禾街平和大押、黄埔区深井古村这类富含历史价值的街区、建筑、村落,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认为,保护文物和历史建筑必须有政府支持,单靠民间力量不能很好地长期保护如此大范围的古建筑群落。

他说,深井村村民世代生活在古宅中,政府为保护古建筑而控制这片地区的开发,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不如周边地区,从而引发过不满。他建议,政府或者项目方可以出钱买下一些业主愿意出租的空置古宅的使用权,产权依然归业主所有,再对古宅进行复古修复,用于旅游开发,再将经济利益与村民合理分配。这样不仅可以保护古建筑,还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互赢互利”。

以平和大押为中心的均和墟旧址也同样面临类似的古建筑空置问题,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可以引入第三方去盘活它们,这也许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