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他的梦想,是把1000多首雷歌刻在石碑上
日期:[2017-02-28]  版次:[A16]   版名:[发现广东]   字体:【
●民间工匠正在雕刻石碑,把雷歌歌词刻在石碑上,一首歌一块石碑,然后做成一个雷歌墙。

●雷歌馆内部设计图,整体布局很具有民族风。

●演员正在舞台上表演雷歌。


有的雷歌艺人已八九十岁了……记得去采访黄春桂艺人(现已故),她躺在床上,唱了一会得停下来吐一口痰,但她坚持要唱下去,让我们把她们的歌记下来,这种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雷歌研究专家 符马活

广东四大民歌之一的雷歌,创作取材多源于生活,当中也流传着很多趣事。清末民初期间,雷州著名艺人梁朝炳因为长相一般,结果他一上台唱歌就被台下的观众嘲笑,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他竟用雷歌回击观众,他是这样唱的:“婶呀!无使这骂叔朝炳,骂多必然嘴生疔;手那挖挖手就曲,目那高高目吐灵。”或许,“借歌抒情”说的就是这样吧。

在深圳打工唱雷歌,老乡马上围坐

关于雷歌的趣事非常多,上面讲到的只是其中之一,雷歌研究专家符马活给新快报记者讲起了第二个故事,“讲讲我爷爷的故事,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因为我们村是雷歌村,唱戏的艺人长年在外地唱戏。曾有外地歌手趁此机会来我村找人挑战,这名歌手以‘塘’(即鱼塘)为题,唱了一首歌,前塘妃塞后塘堵,女像柴猫男像猪;有山原来那有虎,塘子怎能养大鱼。”符马活说,“当时留在村里的人没人敢应战,我爷爷是教书先生,但他没有唱歌经验,但为了捍卫我们村的雷歌声誉,他想了一首歌,回复道:后塘水吃出进士,兆鹏也来读过书;殿试三甲第十九,有谁又强这条符。这首歌一直传唱至今。歌中,鱼与符在雷州话中是同音字,符兆鹏是人名,雷州清朝时期的进士,是我们族人。”

第三个故事讲的现代,“讲讲我侄子符同和,他初中毕业就去深圳打工了。有一次,他跟几个工友去街边卡拉OK大排档吃饭,大家轮流唱歌,他不会唱流行歌曲,也没有老乡陪同,他硬着头皮上去唱了一首雷歌:人生地疏来深圳,喝酒都无个人伴;若有老乡来陪酒,保证今夜喝加坛。”符马活说,“他刚唱完雷歌,结果周围大排档里掌声响起,这证明这里有他的雷州老乡,他紧接着又唱:唱条雷歌掌声响,这里必然有老乡;来个老乡加个位,加个位来酒加瓶。他唱完这两首雷歌之后,雷州老乡都围上来了,于是他又唱:喝一口酒夹筷菜,机码讲明给你知;一三五五三五一,零三分零后四个。”

整理雷歌集,走访八九十岁老艺人

“最早时期我就会唱唱雷歌、写写雷歌,没花很多心思,总觉得它不入流,不觉得它有多少价值。后来侄女符海燕获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称号后,我才对它重视起来,想不到的是我竟然迷恋上了雷歌,之后我花了一年半时间回到乡下,把我们村之前一批唱雷歌的人的资料重新整理,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到2008年,结集出版了《中国田园村雷歌集》一书。”符马活说,他也曾参与过《雷歌大全》等书的编辑工作,“我现在手头正在主编《雷州民间歌谣集》,分五册,即风、礼、逸、戏、骚,其中‘骚’一册非常有意思,这是雷州人民唱出来的粗口歌,一般这些歌没有入选过选本,也没有人敢出版,但一直非常流行,这次我收集了几百首。”

“虽然编书过程很辛苦,但乐在其中。我们要走访许多民间艺人,一个村一个村去找人,有的艺人已是八九十岁了,躺在床上,但一听我是来自某某村,需要找谁谁的资料时,他们立马就有了精神;给我们唱了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听过的雷歌,非常感人。记得去采访黄春桂艺人(现已故),她躺在床上,唱了一会儿得停下来吐一口痰,但她坚持要唱下去,让我们把她们的歌记下来,这种精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斥资160多万元建雷歌墙

符马活编辑出版了《中国田园村歌歌集》一书之后,又有了一个想法,“我想何不建一个雷歌馆,让雷歌得到更广泛传播呢。中国雷歌馆的馆名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所写,饶先生答应写馆名是一件有趣的事,他知道雷歌跟他家乡的潮州歌有共通之处,原本他不再给任何人题字了,但得知此事后,他一边唱着潮汕民歌一边题字,这是我们雷歌的福气。”

符马活说建雷歌馆是一件非常繁杂的工作,他实施的第一步就是把雷歌的歌词刻在石碑上,“为了更有观赏性,我把雷歌的歌词寄往全国各地书法家的手中,让书法家们抄录雷歌,然后再刻在石碑上。1000多首雷歌基本上已被书法家们写完了,一首歌一条石碑,但我们只刻了320多条石碑就停下来了,因为缺资金,前期我已经投入了160多万元了。”符马活说,“建雷歌馆的构想,在我心里是成熟的,所有的图纸也绘制好了,只要把雷歌书法刻在石碑上,然后嵌入墙上,围成一个大庭院,大庭院中间盖一个类似展览四角楼,把我收集的有关雷歌的资料影像放在展厅供人来参观;现在遇到的困难就是缺资金。”

【谈资】

符马活创作的雷歌(选二):

世上无鬼心生鬼,将暗闩门不敢开;

风吹门扣叮当响,估是半夜鬼敲门。

拾支柴枝长又硬,挠落天庭每颗星;

星落也同天撒谷,诳鸡倾狂通地扒。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