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塑料紫菜”谣言的杀伤力有多大?
日期:[2017-02-28]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此飞

据报道,近期,一段“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的视频在网络中流传。记者获悉,近三年,北京抽检的紫菜样品中未发现“塑料紫菜”。27日,国务院食安办主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毕井泉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回应称,对“塑料蔬菜”造谣者,要严厉打击。

虽然已被实验证明不靠谱,但“塑料紫菜”所带来的破坏力却是相当的“靠谱”的。全国60%到70%的紫菜产自福建,去年产值逾百亿元。而据该省水产加工流通协会初步统计,这一事件对该省紫菜产业将造成近亿元的损失。这还是显性的损失,还有一种隐性的损失,即谣言不断流传和放大的过程中,公众对食品安全无形中又多了一层焦虑。

对于谣言,尤其是涉及到食品安全的谣言,公众通常会抱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坏消息”心态,哪怕这个谣言看上去十分拙劣,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上当受骗。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食品安全现状还不能让人满意,有些传言固然会被事后证伪,但有些传言最后也可能坐实,真真假假,让人莫辨雌雄。另一方面,则在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知情权缺失。譬如“塑料紫菜”事件,虽然很多人是怀疑大于相信,但似乎也找不到地方求证,权威失语的真空期,就会加剧公众的恐慌感。

谣言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但在不同的时期,谣言的表现形式和破坏力却是不同的。在早期的网络时代,谣言的传播路径其实非常单一,要么是论坛发帖,要么以假新闻的形式呈现,信息往往只是来自于陌生的网友,成本高且可信度低,只要稍有判断力,你就不太会当回事。而在自媒体时代,极大地压缩了谣言与每个人的空间距离,传播谣言的不再是陌生网友,而可能是你的亲戚朋友,朋友圈不断被刷屏,传播速度惊人,并且几乎不需要任何成本就可以诉诸每个人的直观感受。

在这样的语境下,如果权威部门的辟谣还是传统的思路和模式,就显得力所不逮。其实,“塑料紫菜”的谣言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辟谣却只是近几天的事。这中间的时间差,恰恰正是谣言发酵的最佳时机。

谣言已在自媒体上风生水起,而辟谣还停留在网络论坛的层面,这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细节是,“塑料紫菜”的谣言传出后,不少紫菜企业相关产品在部分超市纷纷下架。这究竟是因为对产品质量不自信,还是因为无人购买,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超市下架”是谣言进一步放大的重要原因。而如果权威部门在第一时间辟谣,企业照常供货,超市照常销售,完全可以提升公众对谣言的抵抗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