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复排《审死官》,重启老戏宝藏之密匙
日期:[2017-03-03]  版次:[A24]   版名:[新文娱·粤人情歌]   字体:【
专栏作者·钟哲平 岭南文化学者,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喜欢看戏,不太懂戏,也不算痴迷。因为钻得不深,所以有疏离感。没有匠气,只有欢喜。如同隔着河流看彼岸的华灯,和影影绰绰的风流人物。


■《审死官》剧照(张霖摄影)。

■《审死官》剧照(张霖摄影)。

■1948年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粤剧电影《审死官》剧照。

■1948年马师曾红线女主演粤剧电影《审死官》海报。 (这两张图片均扫描自马鼎昌《马师曾与红线女》,香港中华百科出版社)

上一期“粤人情歌”讲到,2016年12月22日“马红戏宝”《审死官》在江南大戏院成功复排上演。新版《审死官》由“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和红派艺术传人苏春梅主演,广州红豆粤剧团演出。

精彩的情节,浓郁的粤味,久违的粤剧丑生行当担纲演出……《审死官》收获了粤剧观众的笑声和掌声,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马师曾把京剧《四进士》改编成粤剧《审死官》的胆识,粤剧行当转换的开放性与程式提炼的自由性,粤剧文学甘于“俗套”之不俗,粤剧市井味之精华与生命力……这些都是粤剧《审死官》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2016年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复排此戏的探寻之路。

1 粤剧的“宋世杰”比京剧的“宋士杰”更复杂

对于复排的成功,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法人代表、副院长陆键东认为:“广州红豆粤剧团是继承了马红流派艺术的优秀演出团体,在现代粤剧的生存发展中,一直保持难能可贵的焦灼感,而这也正是粤剧传承的使命感所在。自红线女老师创建红豆粤剧团以来,复排和创作了大批优秀粤剧剧目。事实证明,红豆团是复排马红经典粤剧《审死官》的最佳选择。一拉开帷幕,就是省港大班的风采!我们感激马师曾大师,我们的成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是粤剧历史的深厚积累而成的。”

在演出次日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山大学董上德教授也认为,《审死官》的改编,体现了马师曾的胆识过人。

董上德说:“马师曾改《四进士》,减少头绪,改变人物关系,很有超越意识。粤剧的宋世杰一出场就很饱满,超越了京剧的宋士杰。《四进士》中的宋士杰,是个正面人物,侠义心肠。而《审死官》中的宋世杰,人物形象则丰满得多,表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心理,是出世和处世的矛盾。他既侠义,又世故。他告官失利时,挨了板子时,是后悔的,但是依然要坚持。这就是文学色彩、文学内涵。他有傲视权贵的气质,其中七分精明,三分蛊惑,相当立体!《审死官》体现了早期粤剧的精华,就是市井味。”

2 以丑生演出“可敬又可爱”的宋世杰

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收藏的1957年版马师曾改编《审死官》剧本中,马师曾在卷首写了一篇《以诙谐中而富有正义感的角式来演宋士杰的我见》,来阐述自己的改编思路。

马师曾写到:“审死官一剧原是京剧中之四进士,剧中人之宋士杰,京剧由须生扮演,我则以丑生演之。第一点原因,我本是丑生。第二点原因,我以为如果能在宋士杰角式之中加上些诙谐更加可以表达出宋士杰的豪放和可爱……我感觉得演宋士杰的角色于表达宋士杰狭义可风之中夹以滑稽诙谐尤觉淋漓尽致,在可敬之中而又可爱。当然如果以诙谐滑稽来表演宋士杰这一个人物,于其言语举动和造型当中,必不能似京剧须生演之,端端正正规行矩步了。但是我以为仍无伤害于宋士杰的仗义心肠吧……因此我对于以诙谐滑稽来表演这个侠义可风、不长强悍、肯与贪官污吏斗争的宋士杰,似乎对于在剧中闹公堂骂贪官的场面和内容时以诙谐滑稽出之,其尖锐处比之正正经经尤觉痛快。而且对于观众看到宋士杰对贪官的嬉笑怒骂,使贪官感到啼笑不得的尴尬样子,又似乎比庄严不苟的对贪官污吏大骂一场有趣味些……我以为表演一个如同宋士杰的愤世嫉俗、好抱不平而又毫无权力的人物,他当然时时满怀积愤难消的,但是我可以将他的个性写成时时欲和缓自己的紧张心情,所以从他的自我娱乐的观点出发,于每事都以诙谐滑稽出之,亦未尝不可的。而且未必因此会伤及宋士杰的可敬可爱之处吧……只要诙谐得合理和滑稽得有高度的讽刺性,是无伤于宋士杰的崇高和可爱的。”

3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重启老戏宝藏之密匙

在专家研讨会上,中山大学宋俊华教授也关注到了此剧丑行担纲的特色,他认为《审死官》的复排,对于粤剧的行当恢复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能复排更多院藏古本剧目,在业界起到示范作用。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法人代表陆键东介绍,文研院现藏有2000多个古本剧目,有待整理、研究,有条件的可以复排。这次《审死官》的成功复排,开了个好头。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梁郁南表示,复排古本会按部就班进行,力求做到“修旧如旧”。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现藏有2000多本从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广州地区创作上演的粤剧剧目。这批剧本是历年粤剧剧团上缴到不同政府部门以供审查的舞台演出本。有工尺谱,有作者、主演或“开戏师爷”的批注,有些还附有审查意见。剧本有泥印、石印、油印,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010年初,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启动“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院藏剧本数字化保护项目”,把这批具有历史价值的粤剧文献资料妥善保存,并进行整理、归档和研究。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精彩的传统粤剧,得到复排,与戏迷分享。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