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为何倪瓒画总是“疏林坡岸,浅水遥岭”
日期:[2017-03-05]  版次:[A29]   版名:[收藏周刊·微言]   字体:【
■倪瓒《虞山林壑图》,纵94.6厘米,横34.9厘米。 现藏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画林笔记

倪瓒画的构图,与黄公望不同,与许多传统的构图也不同,乍一看为其荒疏感到意外,多看了则觉单调,几乎千篇一律,皆是疏林坡岸,浅水遥岭,但这是倪瓒生活环境及心境的自然写照。

倪瓒一生遁迹于五湖三泖间前后达20年之久。由于当时连年灾难,政府对豪富课以沉重的赋税,倪瓒本不会理财,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混乱不堪,后各地又爆发起义,连年兵乱,故决心鬻其家产,买了一艘私船开始漂游。倪瓒的私船犹如米芾的书画船,也满载着书册卷轴、茶具与画具。直到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后,他才重回苏州一带,浪迹江南,直至去世。

所以,显然倪瓒画风源从他的这种生活状况,构图的独特与单调是他长期“两栖”生活的视觉结果,主要表现的是太湖岸边所见的景色,而他画中的萧疏枯寂,则是他的性格和心境的具体表现。

(部分省略)倪瓒60岁以后的作品,以披麻、折带皴互用,笔墨日益苍秀,直至用枯笔淡皴,层层套叠,显示出松秀幽逸的格调。

倪瓒画貌似简单,但要仿做却很难。关键就在于他出自内心的萧索感,是伪造者难以体会表达的,而他的皴笔炉火纯青,貌似清轻而实需运用手腕的内蕴功力,在轻轻擦过纸面的同时赋以一种强力的贯入。所以,学仿者不是流于轻飘就是下笔着纸太重太实。至于倪瓒看似简单的皴笔所显现代韵律,自然反映了他的内心,也反映了他的修养,仿做者亦难以达到同样境界。

——谢稚柳《中国书画鉴定》

逸闻

黄宾虹老师对我讲,学画要多交朋友。交‘朋友’首先要同古今名画交“朋友”。有一天,黄老叫我去看他的收藏。他的房子周围都是画,堆得满满的,留下的空间很小。墙上安一个小滑轮,一拉就把画挂上了。我在那里足足看了两天。他问我你看这些画如何?”我说看了黄老师的藏画,很多都不如您画得好。他说这些画都是我的“朋友”,一个人交“朋友”多,见识才广。别人有长处,我就努力吸收过来。我想,黄老讲的是博览百家,后来者居上的道理。

——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徐悲鸿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同我谈过这样的话:他说他平生很喜爱荷花,可是从来不敢去画它。假若真正要画的话,就需要买十刀二十刀纸,把这些纸都画完了,他就可以真正地画荷花了。我觉得这是发人深思的经验之谈。

——李可染《我从艺术前辈们学到什么》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