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应大力推广岭南文化风骨和浪漫方面的情怀
日期:[2017-03-05]  版次:[A25]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李鹏程书法

■许鸿基书法

■李卓淇书法

■陈春盛书法

■陈凯书法

在晚清碑学群体中,李文田以方笔写雄强、邓承修以圆笔表阴柔、康有为以圆笔表雄强、梁启超以方笔表阴柔的分工合作,不但表现出自觉的创新意识,而且反映出他们创新的方式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值得一提的是,岭南书坛并未形成派别,仅有“岭南书风”一说,在广州市文联主席李鹏程看来,“应该大力推广岭南文化风骨和浪漫方面的情怀”。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大多数人只知道广东人务实

却不知道有风骨和浪漫一面

收藏周刊:有岭南画派,也有岭南诗派,但说到书法,却只有岭南书风。您怎么看?

李鹏程:最近很火的“诗词大会”,你会发现,没有广东选手,也罕见岭南诗词。实际上,唐代跟杜甫李白并驾的诗人张九龄,可是广东人啊,《唐诗三百首》的开篇就是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么好的诗人,却甚少有人提及。陈献章也曾受到张九龄的影响,屈大均在《广东新语》写道:“粤人以诗为诗自曲江(唐张九龄)诗,以道为诗,自白沙始。”

导致目前岭南文化始终没有被拔高到一定高度的原因在于,风骨和浪漫方面的情怀在岭南文化中却甚少提及。大多数人只知道广东人务实,却不知道有这么一面。其实,岭南文化中的风骨与浪漫并不亚于中原,这与岭南地缘人文一脉相承: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培育了岭南人轻快活泼的性格,富于开拓冒险的岭南先民创造了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业绩,养成许多浪漫的习惯。粤语中有很多古语,如“吃”说成“食”;不说“喝茶”说“饮茶”;广州人喜欢插花、喜欢以花传情、以茶待客等等,这些都是岭南文化“浪漫”的典型特征。

收藏周刊:学界有“岭南画派”、“岭南诗派”的定论,但谈到书法,就只有“岭南书风”之说,我们如何看岭南书法的发展?

李鹏程:岭南书史的古代研究多以品评、书论的形式,零散地记录广东书家的墨迹逸闻,不成系统。近代众多学者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岭南书法的历史和现状、本质和特性开展研究。比如陈永正老师的《岭南书法史》论述了岭南由秦汉到当代的书法发展,以时代为序,叙述各书家生平、作品与风格,是一部区域书法通史,是岭南书法史研究的第一部重要专著。当然,至今为止,对于岭南书学的研究也还有深化与系统完善的空间。即使是一些书法理论研究中的“热点”,也仍有可以继续发掘的内容。以康有为为例,过去在研究中,人们囿于康有为所提出的“碑学”书学理论,而认为他在创作实践中也是“抑帖扬碑”的,但其实康有为当时所提出的理论与其“破旧革新”,需要从“比二王正统更古老”的传统中寻找与借用支持力量的政治诉求有关,名为“革新”,实乃 “摹古”。而在实际创作中,他仍然深受颜体影响。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康有为的书学特征。

“陈白沙是岭南首位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书家,但是在他之前岭南也不是没有书法家”,李鹏程告诉记者,“广东的书法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这一时期,出现了黄肠木刻和陶文。虽然这些书法还没有足够的论据证明乃为广东独有,但可反映出这一时期广东书法发展的雏形。就传世的作品而言,宋代以前,有《宁贙碑》、《刘猛进碑》、《徐智竦碑》等隋碑和《张九龄墓志》、《龙龛道场铭并序》等唐刻。而岭南最早的传世书迹,是宋朝刘昉的《行书范隋告身跋》(南京博物院藏)。刘昉之后,是白玉蟾,其书迹传世虽不多,但却为“远古”的岭南带来了清爽之气。由于岭南气候多雨潮湿,纸张难以保存,所以自汉至唐书法鼎盛时期墨迹遗存极少。到了明代哲学家陈献章(白沙),门下弟子甚众,自成一格,形成“白沙书派”,开岭南书法之先河:一是他的挥洒自然的草书开创了岭南甚至全国书坛的新时代;二是他所首创的“茅龙笔”书是岭南书法史上书写工具的一次革命。

收藏周刊: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李鹏程:广州地区书坛还出现了彭睿壦的“竹本派”、佛门的“海云书派”等有影响力的书风等。到了晚清,岭南书法碑学群体兴起,最著名的当数李文田、邓承修、康有为、梁启超。他们把碑学亦推向了顶峰,不但影响全国,还播及汉文化圈的国家与广阔的地区。

岭南历代书法家大多

是思想活跃的饱学之士

收藏周刊:如此看来,岭南书风有何特点?

李鹏程:广州书法在继承传统上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尊重传统、重视文化是广州书风的普遍现象。岭南历代书法家大多是思想活跃的饱学之士,“字内功”与“字外功”兼修:陈白沙是著名哲学家,李文田、康有为、梁启超活跃于政坛,“中国最后一位探花”商衍鎏毕生研习书法,容庚、商承祚是“国宝”级著名学者,朱庸斋、詹安泰的词学专著有独特创新见解,在全国词坛有较大影响,有“一代词宗”的评誉。广州书法群体整体文化水平很高。在前不久张桂光教授举办的“以古求新”个展中,可以看到岭南名家书风尊重传统的特点。

收藏周刊:是否也有创新的表现?

李鹏程:探索与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因,如陈白沙的“茅龙书法”、李文田对《兰亭序》真伪问题的发难、康有为的碑学宏论等。在晚清碑学群体中,李文田以方笔写雄强、邓承修以圆笔表阴柔、康有为以圆笔表雄强、梁启超以方笔表阴柔的分工合作,不但表现出自觉的创新意识,而且反映出他们创新的方式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基于此,广州书法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并成为岭南书坛发展的主流。这种文化的传承伴随着数百年来岭南书风演变的过程,正成为广州书法发展的强大动力。

书法专业上产生了一种

庞大的“分工合作”的模式

收藏周刊:当代的岭南书坛,发展如何?

李鹏程:新中国成立后,广州书法繁荣昌盛、蓬勃发展,这与广州一大批老一辈书家的不懈努力分不开,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广州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一批专业书法家协会群体,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这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代表人物有麦华三、秦咢生、张桂光、曹宝麟、陈初生教授以及其他专门从事书法教学、研究或服务的从业人员;二是学者书家在康有为、李文田、梁启超的传统上仍然代有才人,如研究古文字的容庚、商承祚、陈永正,研究史学的戴裔煊,研究音韵学的吴三立,研究心理学和音乐的何绍甲,研究林业的侯过等;三是一些长于收藏鉴定的专家如叶恭绰、黄咏雩、黄文宽、苏庚春、王贵忱等在书法上也是功力不浅;四是一些在诗词方面很有建树的文人如朱庸斋、李曲斋等也兼擅书法;五是画家擅书者在传统基础上仍然生生不息,他们首先在画坛上享有声名,但其书法却不亚于专业书家,如吴子复、张坤仪、黎雄才、陈大羽、赵少昂等。特别突出的是在书法专业上产生了一种庞大的“分工合作”的模式,其中包括容庚、商承祚的篆书,麦华三、朱庸斋的楷书,吴子复、莫珉府的隶书,李曲斋、卢子枢的行书,阮退之、佟绍弼的草书,黄文宽、张大经的篆刻。他们在自己所专长的部分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深厚的造诣共同为岭南书法学脉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一些在书苑中默默耕耘、艺术水平极高,但却长期湮没无闻者也比比皆是,如戴镇龙、张臧、伍根天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大批书法家纷纷崛起,人才辈出,继承并推动了广州书艺的发展。如陈景舒、连登、黄子厚、李伟、曾景充、欧广勇、董百振、龙志航、吴光光、张标、卢有光、陈秋明、周树坚、姚永全、李昶海等,是颇具功力而又各具风格的岭南书法家,他们的不懈努力为岭南书法的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多元化成为新时期广州书法的特点。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