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村落的旅游发展,不主张“开发”,要“开展”
日期:[2017-03-06]  版次:[A11]   版名:[2017全国两会·议政厅]   字体:【
■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参加小组讨论,冯骥才就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发表看法。 新快报记者 祝贺/摄

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

3月5日下午,全国政协文艺界委员参加小组讨论,委员们围绕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讨论。冯骥才、姜昆、濮存昕、成龙等来自文艺界的委员备受媒体关注,追问关于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传播等问题。他们纷纷就传统文化保护等问题发表看法,建言献策。

冯骥才:

盲目开发致古村落快速消失

自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目前已公布4批传统村落名录,4153个村被纳入保护范畴。据此成立的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三个标准,落点在评定、保护和监督,并将其逐一下发到村落中。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冯骥才,一直都在为传统村落保护奔走呼号。

“我们很多好的古村落,都已经没了,消失了。”冯骥才一发言,就直指古村落保护的问题:只要一选出来,就进入旅游。而一旦作为商品对象,马上就开发,比如那些经典的建筑成民宿。

最近一年多,他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村落的民宿已经报废,没人住了。“谁会在村子里玩一圈后住那里?谁会?”他如此反问现场委员,“现在文化产业园比文化产业大,现在的文化产业园很多都报废了,很多城市都留下老文化产业园的遗址。”说到这里,现场不少委员鼓掌认同。

那如何开展古村落的旅游工作?冯骥才强调,古村落的旅游发展,不主张用“开发”,主张“开展”。因为开发是按照旅游的效率改造它,而开展旅游的前提是不能破坏它。“从旅游的本身价值来说,越是保持原真性,越是保持原有的财富,旅游的价值就越高,时间也会越长。”他最后感叹,我们不能说积累了千百年的村落,一二十年就糟蹋了!

文化传承不能弄脏“源头”

说到传统文化保护,不得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前,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1372项,省级非遗超过万项,还有市县两级非遗。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条好路,要对中华大地上的民间文化进行全面调查。”冯骥才强调,如果中华大地创造的这些文化,比如歌剧、戏曲、节日等,不进行抢救,不进行保护,失去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着急啊,我们不可能不着急。”

他还说,官员可能更多的是要解决现实的问题,但是,知识分子更需要有前瞻性。尽管官员和知识分子两者的角度不同,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这个社会好。

从非遗来讲,最关心的是哪几类呢?他分析道,一个是民间工艺,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搞博览会显示政绩;一个是民间歌舞类,因为可以在各个景点进行表演。然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举措也是存在问题的,比如民间戏剧中的皮影,好多人只对雕刻的皮影有兴趣,对皮影艺术本身却是扔一边,完全不管的。

此外,他还指出,现在搞民间艺术传承人的培训是不必要的。国家文化遗产是传承的,还需要培训吗?难道还要拉去大学培训吗?

“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源头,我们始终是在下游。我们的源头可以拿来做可乐、雪碧,也可以沏茶,但是我们不能弄脏我们的源头。”在他看来,文化迎头撞上了市场经济的时代,好处是带来另一种传播。但如何保持自己文化的纯洁和标准,是我们遇到的大问题。他指出,各地的中小学生都应知道自己的家乡有哪些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教师可以带领中小学生去非遗存在的场域里参观,也可把非遗传人请入学校。

濮存昕:

传统文化传播是一个过程,要始终坚持属于自己最本真的东西

最近,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备受好评,全国政协委员、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作为第一期朗读者,朗读了老舍的《宗月大师》。濮存昕在会后接受了新快报记者的采访。他谈到传统文化传播,认为是一个过程,要慢慢来。

“要始终坚持属于自己最本真的东西,比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相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问到文化自信的问题时,濮存昕坦言,生活自信就是文化自信,要本真地去生活,因为生活赋予了每一个人权利,而文化也一样。

姜昆:

建议教育部尽快将传统文化列为中小学国家正式课程

2017年,全国政协的文艺组多位专家共同起草和提交了“关于教育部应即刻建立传统文化国家课程的提案”,希望首先在中小学阶段尽早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课程,并在学科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构建研究和专业师资培养多方面,迅速建立国家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课程体系。

参与人教社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研发工作的姜昆指出,目前全国80%中小学已开设“国学”相关课程,由于教育部未明确学科课程标准并审订教材,各地出版社、书商、个人大量“国学”教材充斥在中小学课堂。

姜昆分析,目前,这些学科教育的内容不够准确。国家所倡导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非仅仅是“国学”,“传统文化”至少应包含“国学经典、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多个组成部分。现在国内绝大多数教材往往只注重《弟子规》《三字经》或者《论语》等单本书的经典教学,忽略了百家思想争鸣的学术导向和民族艺术类资源的补充。同时,学科教育目标也不够清楚。当代传统文化教育是创新而不是复古,应强调“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人格培养”的学科教育终极目标。

为此,他从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建议:一是建议教育部尽快将传统文化列为中小学国家正式课程,给予课时和经费的必要保障;二是建议国家传统文化学科建设应重视“十二五”阶段相关课题研究成果,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界定和学科教育目标(人格培养);三是建议教育部要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统一组织审定工作;四是建议教育部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增加“国学教育”本科专业,为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专业师资;五是建议教育部要重视在成人教育阶段,特别是面向党政干部的传统文化继续教育工作;六是建议教育部要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和海外华文子女当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以文化认同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后是建议国家在设立独立的“传统文化”中小学课程体系外,通过传统文化学科整合,全面改革《语文》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

■统筹: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冯艳丹 ■采写:新快报特派北京记者 冯艳丹 周聪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