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钱随人走”,迈出教育公平关键一步
日期:[2017-03-08]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袁浩

在3月7日上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肖捷在回答记者关于“如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提问时表示,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已经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教育经费可携带”,用通俗一点的话讲,就是“钱随人走”。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升高的大背景下,衍生出巨大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然而,由于一直以来财政对于教育经费的支付是按照户籍拨付的,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会影响流入地落实政策的积极性,有本地居民也认为外来学生挤占了本地学生利益,最终不利于外来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满足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关键要解决流入地流动人口生源的学位接纳能力,以及生均教育经费拨付等问题。但是,以往与户籍捆绑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在城乡人口大量流动的格局下,其不合理性便暴露出来:由于各地财政教育经费按照学生的户籍划拨,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离开户籍所在地之后,流出地政府“吃空饷”,而流入地缺乏对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和教育资源保障。

对此,2015年1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明确提出从2016年1月1日起,建立起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针对随迁子女教育经费问题,通知实现了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政策、统一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经费分担机制的“三个统一”,体现了将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平等看待、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钱随人走”的基本精神,也彰显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人本理念。

于随迁子女群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经费“钱随人走”的政策,迈出了教育公平关键一步。不过,正如一位地方教育部门官员所说,由于市里建筑用地指标紧张,很难拿出一块地来新建学校,这不是教育部门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随迁子女流入地地方政府统筹考虑。

近年来,受到流动人口规模的冲击,一些城市产生巨大的随迁子女入学就读需求,但学位数量却不足以接纳全部随迁子女入学,由此导致这些地方不得不设置条件门槛,接收符合条件者入学。所以,“钱随人走”好政策转化为促进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现实,还需流入地政府转变思维、主动作为、持续“给力”,细化配套措施,明确随迁子女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等投入责任,以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新时期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新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好学。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