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防被坑,有套路!
日期:[2017-03-13]  版次:[B01]   版名:[赚钱周刊]   字体:【

“3·15”特别策划

一踏入三月,大家讨论得最为热烈的话题除了“两会”,就属“3·15”了。2C的企业战战兢兢,生怕榜上有名,而消费者则大有要打个翻身仗的架势。

近日跟个朋友聊天时,她说最近接到好多骚扰电话,其中很多是装修公司打来的,原因就是她最近要装修。还有个朋友说,她最近在网上看了几款包,结果一打开门户网站,广告弹窗就会滚动出现她看过的那几款。她深深地有一种被“监视”的感觉。

这可能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电话信息被卖了,另一个是数据被“窃取”。但这可能又是同一个问题,个人隐私泄露。这个话题一直都是热点,也是“3·15”投诉的一个重灾区。不过,目前从记者的调查了解发现,这涉及到一个产业链,多重协作,并非是哪一个公司或者哪一个部门可以单独解决的。庆幸的是,今年3月8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但是正像那句公益广告词所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那些购买个人隐私信息,特别是用于商业用途的人,有没有想过自己其实也可能活在“裸奔”状态?

在个人隐私尚未真正立法的现在,消费者们唯一能做到尽可能少地被“坑”的办法就是武装自己,为自己筑一道防火墙。切勿相信高收益,甚至是暴富的说法。

就像本期《赚钱周刊》的“3·15特别策划”,记者们从大宗交易平台调查、保险销售渠道走访,以及互联网金融平台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报道,发现有些“坑”其实是显而易见的。要知道,天上不会掉馅饼。投资理财要以“风控”为基础,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一个“骚扰”电话打来,被对方以高收益一通忽悠,可能家底都被掏空。但这又能怨谁呢?接下来只剩漫漫的维权路。

同样,在消费的时候,也需要精明和理性。在高科技时代下,“黑科技”也许并不是那么实用,但是却真的花钱。多看多了解,货比三家不会吃亏。

不过,作为精明消费者的你,真的遭遇到了陷阱,欢迎向我们投诉和报料!(骆智冕)

■专题策划统筹:骆智冕

■专题采写:余世鹏 许莉芸 郑志辉

黎华联 陆妍思 陈学东

■专题制图:廖木兴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