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夯实问责制度,让河长制发挥实效
日期:[2017-03-15]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耀琪

据报道,2016 年广州全市河长制年度考核结果公布。通报显示,纳入考核的区一共有11 个。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考核档次为“优秀”,其他八个区考核档次为“合格”。

河长制在广州实施有一段时间了,目前已有51条黑臭河涌实行四级河长制,落实河长1938名。然而,根据调查,测评发现问题整改率偏低,违法建设清拆推进难是第一个原因。这意味明摆着的问题,其实没有着手去解决。这背后还有缺乏经费的因素,比如从化、花都、白云等区去年年河道维修养护实际经费低于定额要求,影响了工程设施维护管理水平,河涌的治理当然就是画饼充饥了。

其次,征地拆迁搞不定,中心城区大部分污水治理工程未能按计划交地。数据显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进度缓慢,全市完工率仅为 22.8%。这样一来,截污、治污当然就完成不了。没法截污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乱排污现象仍大量存在,排污口整治进展缓慢;农业畜禽养殖污染屡禁不止,河道水域乱倒垃圾现象时有发生。

让公众遗憾的是,好几个区因河长电话无人接听、关机等问题,被媒体屡屡曝光。这显示出部分责任人并未完全进入角色。如果一个河涌的河长对管辖问题知之甚少,无法反馈、监督和落实,做不成什么事情,那么其所属河长级别再高,也很难发挥作用。再加上人手、经费未落实,进度受制于各方原因,即使接了投诉电话,也难以提供有效承诺。

河涌治理看起来是水的问题,背后其实还是民生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会有更多财力进行硬件建设。同时,该地的经济增长,比如以写字楼经济为主就很少会依赖对外污染。相反,城乡接合部及广大农村,排污本身就是生产的一部分。只要这些经济形态还在,河涌就会继续成为承载污染的所在。如果要严格杜绝污染,那么大量的小工厂和手工作坊就必须消失,这又会牵涉到当地收入来源乃至村民稳定的问题。

通过各级河长为当地河涌环境治理撑腰,这显示出政府对于河涌治理的强硬决心。但和引进地铁线路等工程相比,治理河涌看起来多是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纯粹花钱、收效很慢的项目。身负经济要务的各级官员,能否兼顾河长角色,会不会因为人事更迭而搁浅,财政投入能否持续支持,都直接决定了河涌治理真正能走多远。而有没有问责措施,则决定了河长制的责任感有多强。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