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日常生活里的“鹅肝酱”
日期:[2017-03-21]  版次:[A30]   版名:[新文娱·文化·专栏]   字体:【

■荆方/文、插图

西瓜酱,顾名思义,是用西瓜做成的酱。但是真正的开封人从不把他们的西瓜酱称为西瓜酱,他们叫它“豆豉儿”。开封是西瓜之乡,沙土地多,是出产西瓜的沃土。开封西瓜的特点是个大、籽饱、脆沙瓤。没有籽的中间部分脆甜多汁,有籽的部分沙沙糯糯,香甜可口。

“豆豉儿”,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豆豉儿”的制作工艺是这样的:把黄豆煮熟后,拌上干面粉。将拌好面粉的豆子放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捂上,一直捂到豆子外面长了一层淡绿色的“毛”,就是霉菌,这才算捂好了。将大西瓜一切两半,用手将瓜瓤连籽一起掏出来,连瓤带汁掺到长绿“毛”的黄豆里面,搅和匀了。然后放上大量的盐,还有花椒、大料等香料。把这个红红绿绿的混合物放进一个扁平阔口的瓷盆里,为防蚊蝇叮,在盆口蒙上一层细白纱布,然后就把它放在夏日骄阳下暴晒。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午后,院子里蝉鸣阵阵,骄阳似火,奶奶颠着小脚端出豆豉儿盆子,放在大太阳下。微风过处,是各家各户一字排开的豆豉儿盆子。

晒够半个月,“豆豉儿”就成了。掀开白纱布,一股浓郁的酱香扑鼻而来。“豆豉儿”除了酱香,还带有一股西瓜的清香,味道上也略带有西瓜的酸甜,非常可口。“豆豉儿”必须炸熟才能吃,用葱、姜、蒜、干红辣椒,把“豆豉儿”在油里一炒,开封话叫“炸”,用油炸好的“豆豉儿”,上面红嘟嘟的一层油,下面是深色的酱,浓香扑鼻。

小时候开封家家晒“豆豉儿”,谁家的新媳妇要是不会晒“豆豉儿”,会被老奶奶教训说是“不会过日子”,因为“豆豉儿”是缺乏蔬菜时全家人唯一的菜肴。“豆豉儿”出身“贫贱”,但它是一味百搭的美食。小时候的我,尤其爱用烤得焦黄的馒头片,先抹层荤油(肥猪肉熬炼的油),再抹层“豆豉儿”。两片馒头一夹,嗬!焦里有软,咸中带香,我一气能吃六七片。前不久在广州花园酒店吃自助餐,有一道菜是鹅肝酱抹在咸脆饼干上。我一尝之下,觉得像极了焦黄的馒头片抹荤油,只可惜少了主角“豆豉儿”。我当时心中哂笑:什么黄油、鹅肝酱,和荤油是一个道理嘛!如果再配上“豆豉儿”,那不把外国佬香一个跟头?炸好的“豆豉儿”,不但可以配米饭、配面条、配馒头,甚至可以当汤。妈妈说她刚大学毕业分到医院当医生,正赶上六零年食物匮乏,一台手术下来,她经常累得要虚脱,又没吃的。后来在两台手术之间,她把一勺“豆豉儿”放在茶缸里,再沏上开水一搅,一茶缸“味噌汤”就做成了,喝下去就能顶一阵饿。

“豆豉儿”本就是穷人家的女儿,有着一颗安分的心,再苦难的日子她也能安之若素。因为这份泰然,她可以把窘迫的日子安排得温馨、从容。作为她的家人,你可以发迹,也可以落魄,而上善若水的她,默默地包容着任何状态的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