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里的“废弃物” 那里的“心头好” 2000多万方余泥“下嫁”南沙中山
日期:[2017-03-23]  版次:[A07]   版名:[城事]   字体:【
■制图:廖木兴

广州市城管委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让更多企业与主管部门共同谋划、科学处置、规范管理余泥排放

■新快报记者 李佳文

通讯员 成广伟

大型工程的余泥往哪里运一直是个“老大难”。正在施工的地铁11号线工程预计将产生约2000万立方米余泥,这些余泥要160万车次的泥头车运输才能运走。昨日,在广州市城管委的推动下,负责11号线施工的中铁公司和中交公司签订余泥处置合作协议,确保余泥将被密闭运输至南沙横沥和中山翠亨新区等对余泥有需求的场所。

典型 城管委牵线,2000多万方余泥变废为宝

据广州市城管委介绍,近年来,广州各种余泥渣土年均排放量已经超过2400万立方米,其中地铁工程排放量占比很大,管好管住地铁项目是规范全市余泥渣土处置的重中之重。

在得知中铁公司负责的地铁11号线工程项目余泥排放量较大,而中交公司在南沙区横沥镇等有关地块余泥需求量较大后,广州市城管委主动上门,多次协调,最终促成两家央企达成合作协议,预计可有效满足两个项目的供需平衡。

中铁集团有关负责人昨日表示,通过工程预算,11号线工程施工后将产生2000多万立方米的余泥,这么多余泥如何处置令人头痛,一直也找不到好方法。“通过城管委的牵线,我们工程产生的废弃物找到了‘下家’,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根据中铁集团和中交公司签订的协议,双方将确保余泥密闭运输至指定的消纳场所,此举改变了以往地铁工程各标段施工单位各自分包处置工程余泥的方式,形成水路联运、消纳及综合利用一体化管理的路径。

广州市城管委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让更多企业与主管部门共同谋划、科学处置、规范管理余泥排放。

措施 全市推行电子联单实现全流程监控

广州市城管委昨日还宣布,近期出台了《广州市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联单管理办法》,要求车辆在驶出工地和进入余泥消纳场(包括水上运输临时装卸点)前需要刷卡记录车辆信息,以实现余泥渣土排放、运输、消纳及综合利用等处置全流程监控。

自今年2月全市推行电子联单管理制度至今,110个正在排泥的工地安装了电子联单终端设备, 2450辆建筑废弃物运输车辆领取IC卡。通过该项举措,管理部门将实现对“泥头车”从排泥工地源头到消纳点(水上运输临时装卸点)“两点一线”的全流程监控,有效杜绝余泥渣土的乱倒乱排现象。

余泥渣土常态化执法巡查系统4月启用

为促进余泥渣土长效治理,广州市城管委今年初还专门开发了“余泥渣土常态化执法巡查系统APP”, 通过搭建余泥渣土管理数据库,便于执法人员现场上传余泥巡查数据,并快速作出处理。目前近五千名城管队员和管理人员都有了APP账号,实现了网上办案、网上监督、网上考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该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中,4月份将在全市范围正式实施。

新快报记者昨日观看了城管部门演示这个APP平台:各区街(镇)巡查人员可将巡查发现的问题直接提交执法系统立案查处,实现日常巡查与执法办案无缝对接。市监控指挥中心可以对各区余泥渣土巡查情况进行统计、查询及考核评价,并将考核情况、领导督办指示及时下达到各区街(镇)人员,各区、街也可以反馈整改落实情况。各级领导可通过手机端及时掌握各区余泥巡查情况,及时对存在问题进行督办。该系统还对余泥巡查超时录入或超期处理设置了红黄灯警示,及时提醒各级巡查人员及时跟进处理。

广东首个固体废弃物交易平台建立

在昨日的签约仪式上还宣布建立了广东首个“固体废弃物交易平台”。该交易平台立足广州,辐射广东,面向全国,不仅提供建筑固体废弃物及产品的排放、贮存、流向、利用和处置等数据信息,实现信息发布制度化和信息共享机制,而且建立建筑固废利用技术、产品、市场的信息库和专家管理系统,期望推进广东省建筑固废资源科学合理地综合利用。

■相关新闻

去年广州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6.1%

新快报讯 近日召开的广州市固废处理工作会议上透露,2016年广州全市共清运处理生活垃圾688.35万吨,日均1.88万吨,全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1%;再生资源回收约245万吨,垃圾资源化回收率35.4%。

14条街建立了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据广州市城管委介绍,2016年广州固体废弃物分类处理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回收力度不断加大。全市城乡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服务覆盖率、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安全集中处置率都达到100%,污泥无害化处置率99.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建筑废弃物(拆除类工程渣土)循环处理能力90%。

另据统计,2016年广州全市开展“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的社区达到832个,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机团单位316个、合格中小学校(含幼儿园)1374所,检查验收生活垃圾示范街镇173个,其中达到优秀示范等级街镇20个、良好示范等级街镇25个。越秀等6个区建立社区便民回收站点500多个。全市有8个区已与部分企业对接回收处理废玻璃、废木质等低值可回收物,每月回收处理达2万多吨。

通过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分类,14条街道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长效运行机制,形成荔湾“西村”、越秀“珠光”、海珠“轻工”等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模式。另外,通过探索资源回收系统与环卫收运系统“两网融合”发展模式,建立“互联网+垃圾分类+资源回收”APP移动平台,在越秀等8个区,以及48所学校推广应用,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入《201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完善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机制

广州市副市长杨江华在会上指出,2017年广州要抓住关键,破解难点,确保固废处理工作有新突破。一是生活垃圾分类要优化提升。持续推进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积极探索适合广州农村实际的垃圾分类,完善垃圾分类第三方服务机制,探索利用经济手段促进餐厨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排放。完善激励约束和综合评价机制,提升物业管理公司等主体推进分类投放的动力。二是“城市矿产”开发利用要有新突破。通过落实好低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深度融合。三是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要加快推进。各相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和配合立项审批、用地审批、土规调整、征地拆迁、项目投资等工作,促进项目加快建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