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先知道老桂,而后知道广外”
日期:[2017-04-06]  版次:[A04]   版名:[城事]   字体:【
■桂诗春 金羊网图片

88岁泰斗级教授桂诗春逝世,他曾主持高考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

“先知道老桂,而后知道广外”,若想了解桂诗春的学术造诣有多高,仅看中国外语界泰斗许国璋教授对其评价便可略知一二。

有这么个说法,“全国高考改革是从广东开始,广东高考改革是从英语开始,英语高考改革主要从广外开始”。上个世纪70年代,桂诗春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当时名为广州外国语学院,下称广外)创建了应用语言学专业。在此基础上,80年代,他与李筱菊在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中被委以重任,主持引进国外语言测试理论和统计技术,在广东试验两年后推向全国。

作为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倡导者和主要创始人、广东首届杰出社会科学家,桂诗春享誉无数,既有外语教育界的“开山力士”之称,又为我国应用语言学发展立下汗马功劳。4月5日凌晨,桂诗春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通讯员 刘红艳

A

半路出家 铸造语言学界多个第一

在中国语言学界,桂诗春铸造了多个“第一”,他是引进并开创我国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第一人,也是把统计学方法引进中国语言学界的第一人,更是倡导并组织创建外语教学界内联网的第一人。

著名语言学家宁春岩教授曾评论,桂诗春的“第一人”是辩证的:“他一方面是为我国引进标准化考试的第一人,因为它是一种社会进步;然而,另一方面又是反对歪曲标准化考试的中国第一人。他一方面是为我国引进语言实验室教学设备的第一人,因为语言实验室的确是语言教学中的技术进步,然而另一方面又是坚决反对以‘土老财’的心态把语言实验室当成装潢摆设的第一人。”

然而,让桂诗春大展拳脚的语言学,一开始并非是其专攻领域。作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大学生,桂诗春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外国文学、英国文学史、英美文学选读和文艺理论等文学教学。1973年,他在一次访英文化交流活动意识到只有学好语言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文化,应用语言学强大的生命力改变了其人生轨迹。

在那次仅为期3周的交流中,桂诗春带回了一堆英国各学校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就凭这些资料,他与同仁筹建起一个应用语言学专业。“最初我只能开设一门非常笼统的课,浅浅涉及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内容,说不上有什么分量。”桂诗春回忆,后来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分化,开出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课程与教科书。

B

改革先驱 担起英语考试研究重任

桂诗春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成就之一,便是他与李筱菊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了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但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广外英语二杰”就已联手为我国外语教育界作出贡献。那时候,许多国家公派人员由于英语水平不高,在由美国举办的英语“托福”考试不过关,无法前往留学。教育部决定组织专家设计中国的出国人员英语水平考试,称为EPT。由于这个考试与“托福”有相当高的相关性,因此被称为中国“托福”,并获得国际承认。而这套考试系统正是由桂李二人主持设计的。

1984年,全国高考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启动,“广外英语二杰”又再一次被教育部“盯上”,受命为标准化改革小组核心人员。所谓英语标准化考试,是指采用教育测量技术,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测量,符合标准化考试规范要求的大规模考试。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怎么搞?桂诗春提出了“四化”原则:一是制度化,在北京成立考试中心;二是专业化;三是标准化,指分数转换的制度;四是电脑化。为此,“文科生”桂诗春更是自学了电脑,成为一名电脑专业人员也要向他请教的电脑专家,并将电脑编程应用到考试研究当中。

在英语标准化考试改革的过程中,桂诗春负责抓全面,统筹整个体系,李筱菊负责设计考题,李崴负责电脑编程。1985年,广东成为第一个使用电脑改卷、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的省份。1988年,鉴于广东的试验有力推动了中国教育测量与统计理论的研究,国家教委给广东颁发了“标准化考试改革先驱”的牌匾。

C

自学治学 曾经逃学到图书馆看书

出生于1930年的桂诗春,遇上了战火纷飞的年代。他既无法像上一辈人那样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也不能如后一辈人那样在正规学校完成普通教育,只能时断时续地接受初级教育。在颠沛流离之中,父辈好友、邻居等人成为了其启蒙教师,旧书摊则是其最初海绵般吸收知识之地。

从旧书摊淘宝,到参加读书会,正是长期的大量阅读,弥补了桂诗春在系统教育上的缺失,并明确了人生方向。“书院的课程枯燥无味,我觉得在书院的局促生活里自己的思想像一朵鲜花难以绽放。”他曾回忆道,当感到书院难以容身时,他便开始逃学,自己跑到一些公共图书馆去看书。这个时候他已经立下志向,要当文学家或翻译家。在武大求学期间,他又决定自学文艺批评,于是捧着一本前苏联出版的俄罗斯文艺理论家杜勃罗留波夫的选集到图书馆去看。

求学时期的自学习惯,一直跟随到工作之后。桂诗春曾透露,自己一开始从事的多门课程教学中,有几门是其从未学过的新课,靠的便是努力和自学。之后转向研究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他都是自己开书单,一本本读下来,然后开课、写讲稿,走的还是自学为主的故道。在他看来,治学就是自学。

D

科技潮男 iPad微信玩得都很熟练

桂诗春这种不断自学“更新”的做法,一直保持到耄耋之年。今年年初,有媒体在探访桂诗春时发现,这位本应是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家中除了满壁图书,竟然四处摆放着iPad、电脑等各式电子产品,还有一叠叠光碟。平日里,他便划着iPad来看书、浏览新闻、发微信。

“阳台上的花花草草是老伴打理的,我平时就看电脑,有电脑在,我的生活就阳光灿烂。”对于桂诗春而言,电脑便是其忠实伙伴。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经逐渐成为“电脑高手”的他,多年来一直订阅《电脑报》,学习最新的电脑技术。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位老先生的电脑并非是“老古董”,相反配置很高,打开其私人电子书库,固态硬盘,3T的存储空间,还有若干备份资料的移动硬盘。“一个小的图书馆藏书量可能都比不上我的”,桂诗春对自己的藏书如数家珍,随口说出书名,都能迅速找到。

“先生经常和我们这些学生同事共同探讨最前沿的学科问题。”桂诗春的学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刘建达教授告诉记者,桂老性喜饮早茶,并且喜欢坐大厅,爱请客,学生们经常被请到家中一同饮早茶,期间探讨各种学术问题。“他八十多岁时与我们这些年轻学子聊学问,其思维敏捷程度,比我们还年轻好多岁。”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刘禹锡的这句话成为了桂诗春的座右铭,意为要自强不息,走革故鼎新的道路。他曾说,人类的认知是不会有顶峰的,我们要达到的也许不在于哪个高峰,而在于“攀登”本身。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