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数次进ICU抢救的小男孩几次死里逃生,只要手术费用到位,就可以马上入仓做手术
温暖1073号
●
化疗一年,让昔日球场上的小将,变成苍白无力的小病号。曾思源所患是白血病,高危型。他的身体对化疗药物特别敏感,治疗过程中抵抗力急剧下降导致他频繁感染,数次入住ICU抢救,数次从鬼门关捡回一条命。几天前,医生告诉思源的爸爸曾国强,孩子的化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必须做骨髓移植才有治愈希望。“已经花了80多万元,还要再筹40万元做手术。我们实在拿不出……”前期的治疗已经让曾家倾尽所有,曾国强不知接下来的路该怎样走。
患上急性淋巴T细胞白血病
曾国强是广东惠州人,有一儿一女,生活虽谈不上富裕,却也是其乐融融。
去年3月,一向活泼健康,酷爱足球的小儿子曾思源发烧。最初,曾国强认为是流感引起的,用药控制住了孩子的症状。“烧退了,刚好去医院就查了血,却显示他白细胞异常,医生建议我们去大医院看看。”曾国强说,他怎么也想不到,进一步的骨穿检查显示,儿子患上了白血病。
得知检查结果,曾国强思虑再三,带着儿子来到广州。入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后,小思源开始接受化疗。
谁能料到,化疗开始的第十五天,小思源就感染了真菌,治疗进程因此非常缓慢。“医生说我儿子属于急性淋巴T细胞白血病,而且是高危,要做几个大疗程的化疗,然后看效果,有很大可能还要做骨髓移植。”曾国强说,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将家里的宅基地贱卖,可卖得的6000多元还不够给儿子买几瓶抗菌药。
频繁感染数次入ICU
去年8月,噩梦降临。在化疗进行到第二疗程时,思源出现肚子痛的症状。“医生担心是胰腺炎,如果一痛就用药止疼的话可能会掩盖病情,所以只能让他硬扛着。”曾国强心疼地说,那段时间,孩子禁食禁水,靠输液维持生命,“还不能排泄,肚子涨得鼓鼓的,每天都痛得死去活来。”思源晚上痛到闭不上眼,只能用药物安眠。曾国强清楚记得,这些症状持续到第十五天,那天妻子让他下楼去买饭,拎着饭盒回来时,他看到病床边围满了医生护士,原来小思源突然休克,晕了过去。
“儿子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抢救”。曾国强说,医生当时给思源插管,从胃里排出的液体全是血。在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地救护下,10天后,小思源的病情得到控制,才重新转回普通病房。
进入9月,思源遵医嘱暂停抗菌药物回家休养,未料次日又开始高烧。曾国强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回医院,终于在两天后落实病床,连夜赶回广州。这一次,思源又被送入ICU,检查显示,他的肺部已被真菌覆盖,幸好及时赶到特护病房,否则性命堪忧。“还有一次是上第二疗程第三节的时候,又是真菌感染,高烧不退,进了ICU,住了二十多天才控制住病情。”
骨髓已找到就缺手术费
因为频繁感染,小思源的身体抵抗力非常差。“他的造血干细胞非常低,只有2个,所以这段时间一直都不敢上化疗药,医生怕他扛不住,担心一上药又进ICU。”曾国强苦笑着说,前几天,医生通知他开始准备小思源做骨髓移植的费用,“因为他的造血功能几乎为0,再化疗下去孩子会受不了的。”曾国强没敢耽搁,马上通知家中还在上学的大女儿来做配型,幸好姐弟俩骨髓相合,匹配率高达10点。这意味着,只要手术费用到位,小思源可以马上入仓做手术。
也因为频繁感染入ICU,小思源的治疗费用相较于其他人而言高出很多,至今总花费已经超过80万元,医保可以报销50万左右,但自费的部分对曾国强一家而言仍是沉重的负担。曾国强沮丧地说,前期治疗中,孩子已经通过网络众筹寻求过帮助,爱心网友们给他捐出十多万元,可这些钱放在医院,也就能抵挡不出任何状况的两期化疗。
曾国强是惠州当地一名职业学校的聘用教师,平时每月工资3000多元。妻子打零工和自己一起维持着这个家,温饱尚可,但却没有什么盈余。如今,小思源的手术排期安排在4月底,曾国强前两天办理了出院,准备带孩子回家筹钱,然而骨髓移植手术至少要准备40万元,这对他们来说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肩上。
公益指引
●公益热线:020-87776333
●公益邮箱:xkbttgy@163.com
●账户名称:广东公益恤孤助学促进会天天公益专项基金
●银行账号:44032601040006253
●开户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广州远洋宾馆支行
注:捐款时请注明“新快报温暖×号×××(受助者姓名)”,如“新快报温暖1号吴再锋”。如需捐款收据,请在汇款时附注捐款收据回邮地址、联系人姓名及电话。请务必将银行的转账回执传真至新快报(传真号码:020-85180284),逐日登报明细以传真为准,分批公示以天天公益基金到账为准。
■本版统筹:新快报记者 潘芝珍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严蓉 潘芝珍 ■本版摄影:新快报记者 王飞
【温暖532号回访】
“好心人救回他一条命,
现在配型成功移植就能重生!”
从上月中旬开始,李伟萍比往日起得更早,早上6点就要备好做蛋饼的原料。一辆小推车,天还未亮就“吱吱呀呀”出门,推车的她一路叫卖,走街串巷十多小时,天黑才回到家。
“好心人救回他一条命,现在配型成功有钱就能重生!”李伟萍告诉新快报记者,儿子余林峰的报道在新快报刊出后(详见本报2013年11月6日A22版相关报道),绝境中的母子终见柳暗花明,“当时没钱输血,孩子有今天没明天,我也是走投无路。”回忆当初际遇,李伟萍唏嘘不已,“如果不是广东恤孤助学会和好心人捐给林峰一万多元,他哪有机会等到今天?”
林峰已经7岁,他的“今天”,是一个重型地贫患儿可能完全康复的转折点。李伟萍说,看着儿子一天天熬过来,曾放弃母子两人,逼迫她离婚的丈夫也深为所动,今年春节前将他们接回家住。更令人惊喜的是,3月中旬,李伟萍已有身孕,经筛查后的胎儿不仅体格健康,还和哥哥林峰配型成功。
“12点全合!这是老天给林峰的恩赐。”从2014年就以沿街叫卖鸡蛋饼为生的李伟萍,如今更是起早贪黑,希望为林峰的移植多攒些钱。
但售价2元的蛋饼,要卖多少张才能攒齐30万元入仓费?李伟萍明白,再卖半辈子,也筹不够这些钱。
“先要自己努力,自己努力了,才有人帮你。”李伟萍并不气馁,她说最黑暗的日子已经挣扎熬过,现在见到光明,就要义无反顾地去争取。“胎儿出生就可以做手术,还有几个月时间,我们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