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倔老头周梅森:我不是斗士,我只是绝不说假话而已
日期:[2017-04-16]  版次:[A14]   版名:[人物周刊]   字体:【
■4月12日,山西太原书城,读者翻阅反腐小说《人民的名义》。据工作人员讲,由于出版社货源紧缺致使该小说供不应求,当日刚上架的160本小说仅用了半个小时便销售一空。CFP/供图

对61岁的周梅森而言,《人民的名义》的爆红,带给他最大的意外之喜是它居然吸引了一批年轻的粉丝,并且是一批热情的粉丝,他们兴高采烈地为这部剧集里的各种元素进行二次创作:“陈海猴子CP”、“政府办事大厅门前有人兜售办事捷径,我要向达康书记举报”,印有达康书记头像的T恤卖了十几万件……

这个一直努力让文学创作与普通老百姓之间不产生隔阂的倔老头,一个将真实记录下所见时代视为使命的作家,终于实现了自己的雄心。不少“95”后粉丝直呼:“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剧情。”

周梅森也因而被视作“斗士”,但他却说,“我从来都不是斗士,我只是绝不说假话而已。”

■统筹:新快报记者 肖萍

■采写:新快报记者 郭晓燕

第一次因把腐败分子级别写得太低被批评

最近《人民的名义》在朋友圈刷屏了,它讲述的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临危受命,与腐败分子进行殊死较量的故事。

没看过的人也许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严肃的政治类题材剧集是怎么与弹幕、表情包这样的年轻元素产生交集的?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周梅森成为了除达康书记外,被惦记最多的人。

《人民的名义》热播后,周梅森成了大忙人,采访不断,电话一个接一个,来家里的记者也是一波又一波。几天下来周梅森觉得累得很,他有时会忍不住告诉新来的记者“我建议前面问过的问题,要不就别问了。”结果采访一开始他就像站在台上演讲一样,语调铿锵有力,一气呵成,甚至那些他说过多次的话,他也忍不住重复起来。

而且他很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这种急,他在采访中的答案常常让人忍不住担心:太敢说了。他倒觉得还好,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是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底线。

在《人民的名义》播出以前,他已经有8年时间没有写过类似的小说。

然而在沉寂多年以后,周梅森开始创作《人民的名义》时,他却突然发现,反腐题材的文学作品尺度不仅没有收紧,反而变大了。

周梅森刚开始动笔的那几年,还没有因腐败而倒台的高官,他只敢把最大的写成省委常委。

结果剧本写到一半,拿到曾经担任领导职务的一位同志那里,他说:“坏人怎么能只写到一个公安厅长,十八大后倒了那么多贪官,反腐形势那么严峻,你能这么轻描淡写吗?”

写了20多年政治小说,这是周梅森第一次因为腐败分子级别写低了被批评。

他抓紧改,把最大的保护伞改成了副国级的老书记“赵立春”。周梅森感叹:“变化太大了。”

挂职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

周梅森至今记得1995年他的第一部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出版后的情况。当时40多个厅局级干部联名告他,3个宣传部长提出要修改小说。

周梅森就一句话,“我的小说一个字都不能改。”当时也是上述这位曾经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鼓励了他,“他告诉我,如果有人告你你不用请律师,我来为你辩护,放心大胆地写。”

当过矿工、文学编辑,开过工厂,处理过股权纠纷,从事过房地产开发、炒过股票的周梅森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领域?

周梅森郑重地对新快报记者说,“挂职一年市政府副秘书长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

短短的一年他看到很多普通老百姓看不到的官场生态,有些干部的“两面人生”,“白天冠冕堂皇地作报告,晚上抽着烟喝着酒讽刺自己作的报告。”

“我觉得有机会看到,不写出来,会良心不安”

自此,周梅森走上了创作政治小说的道路,《中国制造》、《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这些作品均被其亲自相继改编成影视剧。

他把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一一搬上影视屏幕,他擅长于在一个突发事件的背景下描写出形形色色的官场人物,其小说无不情节曲折、性格刻画细腻饱满。

有粉丝在网上评价,也许是周梅森的官场经历让他在官场生态的写作上颇有洞察力,给读者带来了新的体验。

只是尽管这些作品已经名声在外,但他与他的作品都被认为过于锋利与严肃,既不获某些官员喜爱,也难讨市场欢心。

周梅森因此一度被看作是“斗士”,“其实我只是绝不说假话而已,而且我觉得自己有机会看到,不写出来,会良心不安。”

不过有人觉得周梅森的小说有点夸张,相比之下电视剧的改编显得更合理。

网友“旖琨”说道,比如达康书记去信访办一幕让人印象深刻,教训起懒政的区长来更是让人解气,但是小说里区长直接在众目睽睽之下下跪了,有点狗血,相比之下,电视剧里他只是双腿抖动得站不起来更加真实。

对此,周梅森认为,小说里很多看似夸张的情节都是他亲眼所见。

不过在贪官的描写上,周梅森希望自己能尽量平实,他不希望把贪官描述成魔鬼,他的小说里贪官形形色色,不带重样的。“我更希望展示他们是怎么走上贪污腐化道路的过程,让更多人能得到警醒。”

所以周梅森一直觉得文学作品也许可以改变世界,“《人民的名义》可能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反腐剧,而是一部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的政治小说,同时提供了极大的警示作用。”周梅森自豪地说道。

同时,在他看来,年轻人的喜欢代表着他们接受了这部小说所记录的波澜壮阔的时代,并让其与生活产生了共振。“它的走红是对我20年来坚守政治小说最大的回报。”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