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州三区力推民生投入 身边的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2)
日期:[2017-04-17]  版次:[A05]   版名:[迎接广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   字体:【
■增城少年宫即将建成对外开放。

■在黄埔区文冲街石化社区,工作人员正在派发计生家庭综合保险保单。

■从化区莲麻村的村民在“花海”松土除草。

■从化区的“莲麻小镇”张灯结彩,准备接待游客。

全市最北村庄建起“特色小镇”,增城区扩道路办少年宫, 黄埔区创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区……

“没想到56岁还能买计生保险 还不用自己花一分钱”

今年56岁的霞姐家住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去年11月,她在一次体检后得知自己患了子宫内膜样腺癌。正当她和家人发愁之时,去年12月26日,她的账户里收到了30000元。原来在一个多月前,居委会通知她参加区里“计划生育家庭综合保险”项目,没想到获得了一笔“意外之财”。霞姐回忆称,此前在接到通知时,她还有点不相信,“自己都到这个年纪了还可以买保险,更别说自己没花一分钱”。

“没有想过理赔如此顺利。”霞姐丈夫说,当居委会工作人员知道他妻子查出癌症后,便上门指导如何准备理赔资料,提交理赔资料后不到一个月,就领到了这笔相当于一年退休金的理赔款,这无异于雪中送炭,大大缓解了家里的经济困难。

区划调整后政策延伸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计划生育家庭综合保险是广州市计生协会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专为计生家庭设计的一种保险产品,每人每年投入100元即可享受保障金额8.5万元,目前在广州市基本上采用群众自愿、自费参保的方式。

新快报记者留意到,在黄埔区计划生育家庭综合保险项目中有一个特别的突破点,那就是参保年龄上限由原要求优待家庭中男方未满60周岁、女方未满55周岁、子女未满18周岁,扩宽到男女均未满65周岁、子女在未婚前都可随父母参保。“这在全省范围内,都是创新和开拓性的政策。”中国人寿黄埔支公司副经理杨丽告诉记者。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黄埔区由区财政出资采购计划生育家庭综合保险服务的做法源于原萝岗区。早在2010年,原萝岗区政府就开始由区财政出资为全区独生子女优待家庭统一购买计生家庭综合保险。2015年9月,由原黄埔区和原萝岗区合并而成的新黄埔区正式挂牌成立。“无论是原黄埔还是原萝岗,只要是好的经验、好的做法,我们就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下去。”黄埔区卫计局局长金伊君告诉记者。

金伊君介绍,与之前不同的是,新黄埔区根据当前的计生形势适当放宽了投保对象的条件,扩大了覆盖人群的范围。黄埔区财政出资购买计生家庭综合保险的参保人数达10万余人,覆盖人群达到户籍人口的20%。由此,黄埔区近日获得了“2016年度广州市计生保险工作创新贡献奖”。目前,该项目已让271人次享受到重大疾病及意外治疗费用的补偿,合计赔付金额支出达到237.14万元,人均给付金额达8750元。

探索建立新养老体系

黄埔区在民生领域的另一大探索是建立全新养老体系。

2016年,黄埔区开始创建全国养老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区,确立了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重点,同时科学发展机构养老的养老体系。目前已实现日间托老中心社区全覆盖,并在全区推行大配餐工作,8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免费午餐。黄埔区还重新搭建了养老事业发展的架构,以需求为导向,确立养老机构“3个2000”基本格局,即全力办好2000张左右床位的公办养老机构,资助办好2000张左右床位的普惠型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办好2000张左右床位的高端民办养老机构。

83岁钟阿姨家住黄埔区萝岗街,她每天中午都会来到离家不远的黄埔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在那里,老人家可以免费领取一份价值12元的爱心午餐。由于子女在外工作,钟阿姨两年来都是在示范中心解决午餐,慢慢地,她结交了一群“饭伴”。

从2016年至2017年1月,与钟阿姨一样,全黄埔区共有15万人次享受了爱心午餐,涉及15个街镇。按照一年100万份、每份12元的标准,黄埔区一年就需要投入1200万元。黄埔区积极发动慈善机构筹款,将爱心午餐项目作为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系列工作慈善重点推介项目。

除了免费午餐,日托中心还根据各自实际,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重点推出不同的项目。其中,位于萝岗街的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同时也是日托中心),聘请有资质的社工、康复师和护士,为老年人提供养生讲座、文化娱乐、健康检查、康复训练、个人护理等服务,还为行动不便、需要居家照顾的老人提供社工、康复师、护士上门服务。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分论坛——广州市黄埔区养老服务发展与实践探索论坛上,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点评称,黄埔区不是以街道为单位、不是以物理空间来划分,而是以人群、以社区、以“两个半径”(老年人出行半径、服务半径)来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日间托老服务全覆盖,这种做法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和经验。

【增城区】

“以前马路常堵车路面扬尘 现在开车享受自然风”

黎先生家住增城区夏街大道,工作地点位于挂绿湖附近,每天上下班必经新城大道。他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新城大道还没改建成双向八车道时,一边只有两条车道,上下班高峰经常会堵车。因为周边在建的工地较多,泥头车往来频繁,路面除比较破烂外,还有很多扬尘。“以前开车走这条路肯定要关窗开空调,现在开车窗感受到的是自然风的舒服和视野的开阔”。

新城大道扩成了双向8车道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在新城大道改造成双向8车道后,原先坑坑洼洼的路面被整齐的沥青路面所代替。“路面宽敞了,堵车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黎先生称,同时,路口的指示牌、红绿灯等交通设施相比以前也清晰和完善很多,两边的绿化带也加种了草木。

司机享受到了新城大道扩建带来的福利,行人也同样对新的新城大道赞不绝口。何先生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公交车站的雨棚比较小,如今新做的雨棚很大,在棚下等车时,再也不用受日晒雨淋之苦。此外,路边的人行道在改建后也加宽不少,人行隧道也设计了坡式通道,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来说十分方便,不用抬着单车下隧道或是贪图方便而横穿马路。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去年增城区除新城大道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外,正果大桥、东门桥重建项目也进场施工。此外,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凯达尔国际广场实现正负零封顶,累计完成投资21.6亿元。同时,穗莞深城际轨道、地铁13号线和21号线分别完成土建施工60%、83%和56%,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势头良好。

“外工楼”整治后租金涨一成

位于新塘镇中心区域的东华片区,户籍人口1647人,但流动人口多达2万人左右,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倒挂严重。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纳管率低、警情高位运行,是新塘镇较为典型的城中村。在该片区的东华村,外来务工群体庞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村里就划设了一处给外来工集中租住的小区,俗称“外工楼”。而近年来,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外工楼小区内硬件设施落后,环境卫生差,治安警情多发,属治安黑点之一。

在经过近1年的整改后,曾经的“外工楼”已摇身变成来穗人员的“创业港湾”。新快报记者走进“外工楼”内看到,原先的灰白墙已经贴上了统一颜色的瓷砖,各间出租屋的阳台加设了栏杆,在大院的出入口装有智能人车门禁系统,停车位也规划得合理有序。

住户杨大姐是湖南郴州人,来东华村已经13年,在“外工楼”租了一间小店卖小百货营生。她告诉新快报记者,以前大院没有门禁,治安状况很差,“小店里面时常出现充值卡等被盗的情况,防不胜防”。如今,将摩托车放到大院过夜也能睡得安稳,小孩子在大院里面玩,大人也比较放心。

温伯是东华村退休村干部,他告诉新快报记者,整个“外工楼”有420间房,共住有800多人,一室一厅的租金为450元左右。而在改造后,“外工楼”的租金比以前贵了近10%,房子反而租得更火了。“连附近一些电商、白领也跑到这里租房。”温伯说。在环境、治安改善后,“外工楼”蜕变成“创业港湾”,向居住的外来人员提供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等服务,通过大型LED显示屏,每天滚动播放招聘等相关信息,创业港湾已成为了新塘镇重要的创业基地之一。

新少年宫预计今年9月开放

增城少年宫的建设,也是增城撤市设区以来的一件大事。

“增城原有的青少年宫建筑面积仅1000多平方米,且真正用于青少年活动等区域的面积只有500多平方米。新少年宫总建筑面积将达5.5万平方米。”增城少年宫主任郑立辉告诉新快报记者,少年宫选址位于挂绿新城核心中轴线,邻近区行政中心,交通十分方便,各类场室共124间,每年提供培训学位达1.4万人次。整个少年宫分为地上六层,地下两层,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更加多元化,包括教学培训区、演艺交流区、实践体验区、家长活动区、公共服务区和商业配套共6大部分。

4月14日,新快报记者走访增城少年宫,看到外墙已搭建完毕,外表给人一种极富现代感和科技感的视觉体验。目前增城少年宫正在进行铝板幕墙、玻璃幕墙、机电安装,同时正在进行室外小市政和室内装修,整体项目已经完成98%,预计5月底完成规划验收和消防验收。郑立辉介绍,根据目前的进展情况,增城少年宫计划在暑假进行试运营,9月份正式对外开放。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