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珐琅器价值有待挖掘
日期:[2017-04-23]  版次:[B01]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沈阳故宫博物院曾经展出的掐丝珐琅云龙水丞。 CFP供图


顾问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潘 鹤 吕伯涛 刘斯奋 许钦松 陈永锵 单小英

卢延光 楼 钢 黎 明 方 土 雷 敏 许鸿飞

与玉器、金银器不同,珐琅器总给人一种“洋气”的印象。事实上,它确实也带有“舶来”的色彩。但在收藏周刊记者走访期间,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平常不怎么关注艺术品的朋友却异口同声地认为珐琅太普遍,甚至家里就有几件,这无不让笔者感到意外,要知道在业界,珐琅器每每露面,基本都与天价成交有关。

原来,由于上世纪50年代出口创汇的需要,工艺品成为了首选,而珐琅器更是其中重要的品类。在当时,至少在北京、广州等地都办起了珐琅厂,进行了“规模化”生产。于是,在乾隆之后就式微的珐琅器,这时候又重新进入人们的眼帘。但不同的是,这一次更多的身份是“日用器”。

实际上,不管是珐琅彩瓷还是掐丝珐琅,从康熙创烧到乾嘉年间的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更重要的是,前后吸引了明清几代皇帝的亲自参与督办,可见其珍贵之地位。因此,不难理解,为何每一次珐琅器,尤其是瓷胎画珐琅在拍场的出现,均能引来无数目光。

去年,珐琅器就再次以千万元级成交价进入大众眼帘。“清雍正 珐琅彩胭脂红地梅竹纹酒圆”和“清乾隆 珐琅彩黄地八卦镂空转心瓶”分别以3571万港元和1401.84万元人民币成交,再一次引起了收藏圈的瞩目。

华艺国际拍卖副总裁王力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拍卖界,每次能出现一件品质好的珐琅彩瓷器,都是一件让人瞩目的事。”同时,他透露:“作为采用珐琅工艺的一种,掐丝珐琅也将是未来有待挖掘的潜力股。”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邱治 实习生:梁婉莹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