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交会新风口
日期:[2017-05-08]  版次:[B01]   版名:[赚钱周刊]   字体:【

5月1日,主推家品、玩具的广交会二期开幕当天,几位美女拉着国内某电商前来巨额“抢”购的大红幅在展馆外围巡游,显得格外醒目。“以前只见过参展商打广告抢老外订单,但国内采购商打广告吸引参展商注意的事情,倒是真没见过,稀奇!”一位连续5年参加广交会的国内采购商如是说。

为了分摊外贸不确定因素给企业经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有外贸企业除大力开拓“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也积极瞄准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于是,一场升级版的“出口转内销,‘质’抢参展商”的大战,在本届广交会悄然开打。

■新快报记者 陆妍思/文 廖木兴/图

★过去

“国货”很难卖出好价钱

其实“出口转内销”并不是新鲜事。made in china销往全球,中国虽然提供了土地资源、廉价劳动力、低成本的资金、出口补贴等,但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挣着极低的毛利,称之为“血汗钱”也不为过。

但随着2008年辐射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来,海外市场一蹶不振,出口连年下滑,连“血汗钱”都快要挣不到了。从当时起,开拓国内市场就是外贸企业的重要议题,2009年广交会首次设立国内采购中心邀请国内采购商帮助外贸企业“救市”。

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生产保温杯出口,展位负责人杨崇义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为海外品牌代工外,公司从2003年开始便开始推出自己的品牌,销售渠道已经十分成熟,除布局实体商超外,天猫、京东都开设了旗舰店,但令他有点无奈的是,材质、质量几乎相同的产品,只要是中国的品牌、中国的设计,就很难卖出好价格,以往内销卖得好的,都是几十元的便宜货。

爱买进品货的消费者袁女士表示,其实知道很多大牌都在中国代工,但过往“出口”与“内销”品质的巨大落差,让国人非常尴尬——千里迢迢“人肉快递”或“海淘”回来的海外大牌,一看标签,“中国制造”;一试质量,却比国内买的强。

★现在

“三自三高”产品争价格优势

不过随着近年“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型升级,袁女士对“国货”开始改观。

2016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启动了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的“三同”工程,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国培育100家“三同”示范企业,在五年内分批公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这是“同线同标同质”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年初召开的全国质检工作会议也明确要求,将“三同”工程实施范围从出口食品农产品扩大到消费品。

而在本届广交会上,新快报记者留意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三自三高”产品成交价格优势明显,高于同类产品价格。

为应对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从去年开始,江苏宜兴精陶有限公司开始通过广交会及网上经销商开拓内销市场,短短一年间,出口、内销占比已经达到50%:50%。展位负责人高女士向新快报记者介绍了展位上一款陶瓷茶壶,连电子炉一套售价为100美元,“很多境外采购商都嫌贵,但在中国反而卖得很好。”

(转至B02)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