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导演彭浩翔:原本打算演张志明, 却发现自己最像余春娇
日期:[2017-05-14]  版次:[B02]   版名:[人物周刊]   字体:【
■CFP/供图

■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爱者奉为“鬼才”,厌者视之低俗。随着“志明春娇”系列《春娇救志明》的热映,香港导演彭浩翔又再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黑色幽默、恶趣味、重口味、小清新,这些标签已逐渐从彭浩翔的电影转到其本人身上。所有颇为矛盾的评价与印象,实际上是彭浩翔的其中一面。

不少看完电影的人会分不清究竟是张志明像彭浩翔,还是彭浩翔像张志明,彭浩翔却认为自己最像余春娇。

打破“彭氏风格”得益于太太的“挑衅”

2007年,一纸室内禁烟令,让不少香港的“食烟男女”从室内走向室外,一群人烟雾缭绕的“煲烟”场面成为常见之景。张志明与余春娇的情愫便是在这一场景中萌生,彭浩翔对于志明春娇故事的最初构想也是。

在彭浩翔起初的构想中,《志明与春娇》只是一个很小的概念——他留意到公司后巷经常有很多人在一起吸烟,觉得很有趣,因此打算找公司里的一帮朋友来做个小短片。后来碰巧有电影公司咨询其计划,短片才演变为后来的电影。

2010年,《志明与春娇》搬上了大屏幕,观众们走进电影院看完开场近6分钟的悬疑恐怖故事后,画面一转,一帮男女一边吸着烟,一边讲着“鬼古”——这幕故事的开场,亦是彭浩翔最初的视角。彭浩翔说,原本张志明这个角色是想着自己来演,但后来觉得余文乐跟自己长得蛮像,于是才将男主角之位拱手让出。

《志明与春娇》上映两年后,第二部《春娇与志明》面世,这时“志明春娇”已成系列,更成为电影IP。而它亦打破了彭浩翔“从不拍续集”的习惯。“不是因为想拍续集,而是我很喜欢这两个角色。”彭浩翔说,张志明与余春娇身上有着很多他与太太、身边朋友的故事。由于太过喜欢,因此忍不住将这个故事带回给观众。

志明春娇这两个人物之所以能出现,而且只谈小欢小爱,没有以往的杀人、复仇等“彭氏风格”,得益于彭浩翔太太的一次“激将对话”。“当时太太问我,为什么你拍的每个故事,都是讲爱情的变质、复仇、腐烂,为什么从来没有讲述爱情的形成?是因为你喜欢讲爱情的黑暗面,还是因为你不懂讲述爱情的形成?”彭浩翔说,当下听完太太的“挑衅”,便决心讲述一次爱情的形成,与此同时惊觉太太的“正确性”,“我觉得她是对的,我很少讲到爱情的前段,经常讲爱情的尾段,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

“我讲的东西和张志明一样不可全信”

在“志明春娇”系列中,张志明爱撩妹、喜欢推卸责任、没担当、像个长不大的孩子等人物特质,让“张志明到底算不算渣男”的讨论声从第一部延续到第三部。在彭浩翔看来,张志明并不是渣男,而他给出的理由也是直接——“我很多时候是写自己,我没理由觉得自己是渣男”。

不少人看完张志明,再看看彭浩翔,同样爱买“无用”的东西,说话随性,还有一些个人的“恶趣味”,会分不清究竟是张志明像彭浩翔,还是彭浩翔像张志明。彭浩翔说,之所以很多人对志明春娇有感触与共鸣,便是因为他们贴近生活,每个人都拥有小缺点,余春娇也充满着“不完美”。“张志明有很多小问题,但没有什么大缺点,就像我。”

在被问到是否会拍“志明春娇”第四部时,彭浩翔不假思索地说,目前来讲一定不会拍第四集。“但是第二集的时候,我也发誓不会拍第三集,其实我讲的东西和张志明一样,不可以全信的。”

虽然顶着“翻版张志明”的名声,彭浩翔却认为在所有他拍过的电影角色中,自己最像余春娇。在《春娇与志明》中,分手后的余春娇与张志明在北京再次碰面并迅速“死灰复燃”。一次幽会中,春娇说,“我很努力地想摆脱张志明,结果我发现,我变成了另一个张志明”。彭浩翔说,他很能够明白如果喜欢一个人,便会慢慢被那个人感染,然后慢慢变得像那个人,连思考模式都会变成那个人,余春娇的这句话便是在写自己。

创作来自生活并与观众建立共鸣

“志明春娇”系列电影让彭浩翔真正打入了内地市场,名声大噪,大部分人都是通过这一系列认识到这位香港“鬼才”导演。

“志明春娇”系列第三部《春娇救志明》的诞生很偶然。这部原本已经被投资方、男女主演、广大影迷认定无缘再见的电影,却因为彭浩翔在日本东京遇到地震而诞生。彭浩翔说,那时候他与一位认识很久的日本女翻译刚结束完专访,准备走时,便遇上了地震。当下他劝服不了那位翻译躲到桌子下,只能自己先躲,同时一边喊她过来。事后,那位女翻译很生气地问为什么没有陪她留在那个位置。之后一次聊天中,他的太太说应该把这个经历写下来,“原本她是想让我拍另一部电影的,但我觉得这个经历放在春娇志明身上做第三部也可以喔”。于是,这一经历便成为第三部两人关系的转折点,也是引发讨论最多的故事情节。

这些创作看似随机,实际上是彭浩翔对生活的“死忠”。“启发创作的,一定是由自己的生活出发。”彭浩翔说,作为一名兼备编剧导演双重身份的创作人,没理由选择完全离开自己的生活去创作,当然来自生活不代表把生活完完全全拍出来。“比如我好想追空姐,但我从来没追过”,他说,创作是来自生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大一点的共鸣,与观众的共鸣。

所有的“无用”最终都会显露价值

彭浩翔小的时候,家里人一直希望他能成为一名空调维修工。“我读书完全不行,做事也完全不行,在他们眼中是个灾难,但他们没有强行改变我,完全让我自己去做、去选择”。彭浩翔说。

即使有着导演梦,彭浩翔亦非坐等机会。他从很小便开始打工赚钱,做过邮差、小贩、酒楼服务员等很多工作,因此从未试过“啃老”。即使在做小贩摆地摊的日子里,他也会利用没客人的空档,不停地创作小说。“家里人劝过我说没机会,我当时不信。过了段时间,又会怀疑是不是我自己在幻想,但我不会坐在那里,一直都在打工,并且坚持创作”。

在彭浩翔看来,没有没用的经历,也没有没用的东西。打工时不同行业的转换,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很大帮助。小时候总是“半途而废”的才艺学习,到头来也显现出它们的价值。“我学素描的时候,明白了如何去写剧本,学音乐的时候,明白如何去处理音乐。”就连他自己之前连续两年多用拍立得拍下自己每天拉的大便,也被用在了《春娇救志明》的电影中,变成春娇爸爸婚纱照摄影师的“特色”。

同时,拥有“买买买”癖好的彭浩翔,都坚信买的每一样东西,都与创作有关。如《春娇救志明》中的决定板,便是他与太太两年多前在东京街头看到的,“太太劝我说不要买,太大行李箱放不下,但我坚持一定要买回来”。还有张志明那句“每个男人一定要拥有一个达利雕塑,在艺术廊买就贵了,但我认识一个朋友可以打折”,亦是彭浩翔在跟太太解释为何要花大价钱买回达利雕塑时的原话。彭浩翔说,这些东西都会构成生命的一部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