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艺博会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艺术美学的普及
日期:[2017-05-21]  版次:[A15]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展览作品 独唱团 陈经毅


■展览作品 无声的所在 余荣

■展览作品 大美太湖 田立晓

“我们一直坚持学术与市场双轨并进。”广州艺博会艺术总监彭文斌:

简介

彭文斌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

“广州艺博会一直都希望能够把省外甚至国外的一些画廊引到广州这块商业气息浓烈土壤上来,也希望本土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能够更多地与他们交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土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还是处于市场认知缺失的阶段。”

——彭文斌

广州国际艺术交易博览会是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的“姊妹篇”,前者是“市场与学术并重”中,更加倾向市场;而后者则相反。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作为艺术总监的彭文斌,多年摸索出来的两个重要的艺术品交易平台。彭文斌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艺博会的最大价值,在于推动艺术美学的普及。”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艺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重点在于开放

收藏周刊:从2009年独立运营到现在,艺博会也有8年了,8年前后,有没有什么变化?

彭文斌:我想说一个数字,2009年左右,大众关注率大概是100万人次,而展会的人流量在10万人次上下,到近两年,大众关注率在300万到500万人次之间,而一次展会的人流量达到二十万人次以上。我觉得艺博会一直承担着一个重要责任,也是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推动艺术美学在大众中的普及。

收藏周刊:在推动的过程中,有没有面临什么难题?

彭文斌:广州商业气氛比较浓厚,大家都为生存而拼搏的时候,很难让大众对艺术有所共鸣。不过通过这么多年不停的努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以及参与到艺术收藏来了。

而且,很多大机构都会让员工参与艺术培训,目的并非要让他们成为艺术家,而是启发他们的创意性思维。艺博会是一个非常好的艺术平台,重点在于开放,它可以让艺术家、艺术机构、买家和艺术爱好者在一个平台上对话。

收藏周刊:在不少艺术机构看来,在店里卖作品都可以,为何要跑到艺博会上去?

彭文斌:这主要是2013年以前的事,在那之后,随着市场的调整,不少画廊的经营都有所下降,甚至大部分都处于不盈利的状态。艺术家在自家卖画也受到一定冲击。

面对这样的市场调整,我认为不少画廊应该转型了,以前不少是老板认识几个画家,然后自己有一个买家朋友的圈子,也能形成交易。但现在信息发达了,画廊再以坐店迎客的方式来运作,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因此,广州艺博会一直都希望能够把省外甚至国外的一些画廊引到广州这块商业气息浓烈土壤上来,也希望本土的艺术家,艺术机构能够更多地与他们交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本土的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还是处于市场认知缺失的阶段。

艺术的消费市场在南方,收藏市场则在北方

收藏周刊:参加这次艺博会,国外,省外和本土的艺术机构各自占比如何?

彭文斌:在我们的招商中,国外和省外的机构会占大多数。国外是30%,省外是50%,省内只有20%,甚至不到。这是一个比较不太正常的现象。这涉及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市场意识问题,北方的艺术家会非常积极地走出来,推动自己的艺术。但在广州,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相对就不那么主动。

收藏周刊:这跟南北方人群的收藏观念有关吗?

彭文斌:这是中国的艺术市场格局的问题,我个人认为,中国艺术的消费市场是在南方,中国艺术的收藏市场,则在北方。所谓收藏市场就是收藏级别的,而艺术审美和消费型的,应该集中在南方。因为南方市场的人性格很实在,对待很多东西都是以满足需求为前提。而这边的人均收入又相对高一些,一旦触发了他们的艺术需求,就容易产生购买了。

收藏周刊:那艺博会在定位方面,会根据这个进行调整吗?

彭文斌:也不会。其实南方的收藏市场也不小,而且跟国际市场接轨也密切,这里的大型企业在资产配置方面对艺术的需求也不少。有不少房地产商都有自己的艺术馆,或者企业主自己就是个收藏家。因此,我们在做整个艺博会的策展中,我们也会考虑各个层面的受众,既有收藏级别的艺术品,也有投资级以及投机类的艺术品,还有消费层面的作品。我们会针对这几个版块在策展上进行机构的分配。

我一直主张艺博会要学术与市场双轨并进

收藏周刊:经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您觉得博览会作为一个平台,它应该提供怎样的服务?

彭文斌:它首先是具有商业性质的,不是一个纯学术展,所以,我是建议进来参展的艺术机构或者艺术家,一定要考虑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走进市场。为此,我们的团队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艺博会的买家组织,包括将近30万的买家精准数据分析。这一点是其他艺博会很难做到的。所以,打通艺术交易中买家与卖家的渠道,是艺博会的任务。

收藏周刊:在打通这个渠道方面,你们如何落实?

彭文斌:有三个方向非常重要,第一,要有一个艺术学术的方向。第二,艺术审美的方向。我们如何把握进场艺术品能够有可能成为大众的收藏对象?在这个方向上的把握比较难,是有挑战的一环。第三,要引导大众构建艺术生活。这三个方面,是艺博会应该做的。因此,艺术太学术,就走不动,艺术太市场,则走不远。我一直是主张艺博会要学术与市场双轨并进,但如何能更好地找到契合点,也是难度所在。

当然,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探索与交流,我基本可以判断,在艺术家的作品中,学术和市场分别走到了哪个层面。

不赞成画家做无用展览,要展览须找到两个需求点

收藏周刊:广州艺博会在全国来看,处于什么位置?

彭文斌:在中国的艺博会里面,广州艺博会交易量一直是最大的,交流是最活跃的,推广方面也做得最到位,影响人群数以百万计。在艺术市场开发和大众引导方面,是做得最好的。

收藏周刊:现在长期合作的艺术机构有多少?

彭文斌:现在客户的回头率是80%左右。这也是很多博览会做不到的。我一直不赞成画家做一些“无用”的展览,我觉得要做展览必须找到两个需求点:一个是学术梳理的,例如到省级美术馆或者中国美术馆这种,另一种则是走市场的。艺博会有大量的潜在客户数据,那样有利于自己在市场的定位。

收藏周刊:去年艺博会的交易如何?

彭文斌:交易量大概6亿元,有350家艺术机构参与,其中30%是国际机构,来自35个国家。

收藏周刊:日前有个叫“中国艺术城市排名”的榜单中,广州没有被排入前十,深圳则排名比较靠前,您怎么看?

彭文斌: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先从各个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查一查有关部门对艺术产业的投入情况再作判断。据我所知,深圳对艺术产业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不过,从艺术市场的实际交易以及多年对艺术市场的观察分析,我对这个排名有所保留。因为全国的艺博会,我每年都去,从人流和交易量来说,广州会比其他城市活跃。为什么北方的艺术家每年那么热衷地跑到南方参加博览会?这就说明,他们在南方找到了市场的入口。如果他们在北方有很好的市场,那就用不着舟车劳顿。当然,这个可能跟北方供过于求的情况有关。我觉得,要统计广州比较客观权威的艺术市场的数据,目前还比较难。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