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很多人只着眼于评价他的艺术特征 作为后人我更关心怎样传承其艺术精神
日期:[2017-05-21]  版次:[A20]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杨之光 1977年 不灭的明灯(与鸥洋合作)96.5×131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受访者供图

■1980年杨之光在宁夏写生。受访者供图

■杨之光 1995年 唐舞步骤之三 69cm×44cm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受访者供图

著名画家杨之光辞世一周年,女儿杨红深情怀念并表示——

他很早就来了,静静地坐在会议厅里,好像在等待什么人。75岁的林墉,是那天抵达的第一位嘉宾。

“我今天为什么会来,我想起杨之光就来了。”缓缓地说完这句话,他停顿了一会,似乎为了平复心里的波澜。“我想起他,觉得一个人最后总是要走的,分量可能很轻,分量也可能很重。杨之光老师是一位分量很重的人。”

2017年5月18日,“扬时代之光,为人民抒怀——杨之光艺术研讨会”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群贤毕至。作为新中国最杰出的人物画家之一,杨之光先生虽然已经离世一年,但人们对他的怀念从未停止。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评论家、画家以及杨之光的家人、学生和各界人士等近百人,对杨之光在现代中国人物画发展进程中的艺术成就深入地进行研讨,研讨会由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担任学术主持。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杨之光夫人鸥洋:他不算才华横溢,但是非常勤快

卓越的成就有赖于天赋,更有赖于后天的锤炼。会上,谈起相濡以沫六十载的亲密伴侣,杨之光的夫人鸥洋透露了“鲜为人知”的一点,她说:“回望他的一生,比起很多艺术家来说不算才华横溢,但是他非常勤快,时时刻刻手不停,只要逮到时间,他都在画。我收拾东西的时候简直都有点恨他了,说你画那么多,累死人了。他热心学习同行,任何人只要有长处他都吸收,所以能走出一条创新路。”

“另外”,鸥洋补充,“他一直说,我是一个艺术家,但首先是教育家。‘这是我的宝贝学生’是他常挂在口边的话。晚年他创办杨之光美术中心,让女儿杨红去做,我一直耿耿于怀,杨红画画那么好,为什么不让她做画家?他说搞艺术就是赔本的,我就是杨红的阿爷,我给钱给她去做(教育)。去年他病重,但只要美术中心的孩子想看杨爷爷,他都不顾病痛跑过去。对比现在很多画家只重视怎样使自己名利双收,他更令人敬佩。”

杨之光的女儿杨红之后也补充说道:“很多人评价他只着眼在艺术特征,我更关心的是作为后人怎么把他的艺术精神传承下来。现在,由家属牵头,杨之光艺术教育发展基金会正在筹办,我们做这个事情其实有点晚,但是必须去做。我们必须通过一些很有效的机制平台和渠道去传承他留下的东西。陈文光向我提到,‘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他认为,一个学生继承老师的精神,比继承皮毛更加重要。”

著名画家林墉:他是很有分量的一个人

作为20世纪岭南地区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画大家,杨之光的写意人物画创作,成为时代的审美范式。事实上,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研讨会上,多位嘉宾便是就其艺术成就和教育践行这两大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

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之中,著名画家林墉一直笔直地坐着,沉默地聆听。然后,当李劲堃请他发言时,他说出这样一席话:

“我今天为什么会来,我想起杨之光就来了。我今天来,没想到要干嘛,我来了确实是因为怀念。我突然想起他就这样走了。去年我见他,那个时候我没想到他就会走了,可是真的走了,真的走了就应该怀念。”

“我坐在这里我说不出什么,我没有资格再讲下去,我们的老前辈就这样干了一辈子,默默走过来,我看见很多大师是真的这样走的,并不是那么威风、深刻、完整,但是他们真实地静静走过,这可能更加令人怀念。我跟着杨之光先生的步伐,走过几十年,我现在,尤其是今天,我想起他,觉得一个人最后总是要走的,分量可能很轻,分量也可能很重。坐在我们前面的是一个什么人,是很有分量的一个人。”

“如果我们坐在这里安静想想,在杨之光之前,仅有多少人在画人物画,很多的是在画山水花鸟,人物画能走到一个比较宽阔的位置(与杨之光关系很大)。坐在这里我压力很大,人物画怎么画,怎么叫好,怎么叫差?我画了几十年,越画越害怕,我该怎么画?40来岁的时候我很大胆,我今天坐在这里真是不敢乱讲,老了更加害怕。”

“杨之光老师走了一两年了,时间太快了。应该找一个时候,在美术圈或者美院,把技术上的东西都找回来。不要(让人家)以为我们坐在这里,都只是会指挥别人。我说话可能不合时髦、胡说八道,但是我心里着急。”

如是一番话,他说得很慢,中途停顿多次。话毕,会场上,众多与杨之光曾同事者、后辈,以及曾受其教诲的学生,都纷纷以具像而充满感情的语句,回忆起当年的点滴。画家陈永锵直言:“我是杨之光的宝贝学生之一。杨老师包容,画画包容,为人包容。如果没有杨之光,我根本进不去美术学院。杨之光老师是我的艺术和人生的老师,感谢他。”画家梁如洁也感慨追忆:“怀念他就是继承他。基础要严,创作要宽,他说的基础是宽阔深厚,书法篆刻诗词都要懂,当年他专门送我一个他的诗词集,说你应该看看。他热爱他身边每一个人,学生、朋友、前辈,所以,他画了那么多肖像纪念他们。”

梁江:他生前说最重要的贡献是在美术教育,我想这点不过分。今天,更重要的是如何传承其精神,其执着勤奋、不断探索、为了艺术不计一切的精神。

陈瑞林:不知几时有这个说法,说素描害了中国美术创作,这种说法偏激,我认为不对。新式美术教育的贡献有目共睹。对于杨之光,没有新美术教育就没有他。他受到熏陶,回到美院,打造广美的新美术教育,和各位老师一起,结出累累硕果。

朱万章:杨之光的人物画,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笔法简洁硬朗,是一种创新创举。他的山水和花鸟,大家也不可忽略。他越过长江越过黄河,是主流美术界的主流画家,是不可绕过的重镇。

鲁虹:杨氏画法自立门户,最了不起,准确自如表现形体神采和个人特点,同时代没有人能与其比肩。

许钦松:在这个研讨会上,我们怀念前辈留下的经典之作,留下的艺术精神。这个时代非常渴望出精品力作、高峰大师,杨之光的艺术精神应该大力弘扬,成为我们后辈的精神动力。

杨之光把西方水彩光影素描引入人物画创作,也具有很深厚的书法功底,守住了中国画的根本笔墨;他把大写意的观点用在人物画,使得其更有笔墨意趣,更符合中国精神;深入生活、反应时代、讴歌人民,是当下的标杆性人物。

李若晴:人物画在美术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对固有模式的挑战。杨之光在精神上吸收岭南画派高剑父最本质的一点:勇往直前。高剑父的侠气,杨之光也有,他突破禁区,什么都敢画。

黎明:虽然他自己说不是,但他的精髓是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敢于实践,一生践行。

王大鹏:我认为他应该归于徐蒋体系,是体系里面最成功的画家。徐悲鸿反对大写意的人物画,这可能是徐的时代局限。杨之光在中晚期力主实践大写意画,非常独立思考,拓宽了徐蒋体系的内涵。80岁以后,他和我反复谈到书法问题,吃饭的时候,都在谈哪个画家书法有自己的味道,谁还没有,他很关注一些比较成功的画家的书法问题。

张弘:读研究生时,我去看杨之光的《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发现他最智慧的地方,就是想到把西画完整作品临摹下来以解决中国画的问题,这个画里能吸收到太多东西了。目前不知道谁还能做把这么一张大作品临摹下来这种事。

方土:你说他的官有多大,钱有多少?我们慢慢也混到杨的资历,但是我看不到我们一些人能像杨之光一样去造益周围,造益学生,他也是一位系主任,我们怎么做,我也要思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