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女性走世界会有更多危险可能, 但也会有独特的记忆
日期:[2017-05-24]  版次:[A14]   版名:[HI广州·过客留声·资讯]   字体:【

普利策奖得主杰拉尔丁·布鲁克斯:

5月10日-18日是澳大利亚文学周,16日,曾获2010年戴顿文学和平奖终身成就奖、2016年澳大利亚勋章的澳大利亚女作家杰拉尔丁·布鲁克斯(Geraldine Brooks)受澳大利亚驻广州总领事馆邀请,在联合书店珠江新城店举行读者见面会,并为她登上“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榜”的小说《书之人》中文版签售。

62岁的杰拉尔丁·布鲁克斯现定居美国,她毕业于悉尼大学文学系,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走遍中东、非洲和巴尔干地区,体验战火和复杂的人性。在经历了被尼日利亚军政府关押在监狱的遭遇之后,她回到家乡,转型成为非虚构文学类的畅销书作家,作品《马奇》斩获2006年普利策小说奖。而此次签售的《书之人》则讲述了男女主人公救护、修复一本颠沛流离珍贵典籍的故事。

■新快报记者 罗韵

“来到广州,也找到家的感觉”

Hi广州:这次见面会的主题叫做“四海皆为家”,在你看来,四海为家是种怎样的感觉呢?

杰拉尔丁:我和家人居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马撒葡萄园岛一个旧的贮木场旁边,养了许多小动物,也会经常返回澳大利亚家乡居住,可以说习惯了四海为家的生活。这次我来到广州,也找到这种家的感觉,只是对于不懂中文感到尴尬。

在我求学的年代,没有学校会开设中文课程,可是我儿子的学校却有中文课可以选修,可见时代真的变了,世界的焦点投向了东方。

我的家乡是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日子过得枯燥而平淡。当时我就渴望能够到大城市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大学的时候就来到悉尼。上世纪70年代,我得到一份记者的职业。

再后来,我得到一个奖学金的机会,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新闻学硕士学位,然后被《华尔街日报》聘请为外派记者,这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前所未见的地方。出发前往中东的一个月以前,我才匆匆忙忙从零开始学习阿拉伯语,然后跟我的同事们一起,踏上埃及、埃塞俄比亚、以色列、黎巴嫩和库尔德地区,在第一线亲身经历战火和人性的考验。

我们这一代的澳大利亚人都知道,我们的国家在历史和文化上承继了欧洲,可是地理上却属于亚洲,因此我们实际上是世界的,命中注定有这样的义务去探索世界,认识未知,寻找新发现。比如,现在澳大利亚的经济跟中国紧密相连,如果没有这部分,我们的国家将会患上“贫血症”。

为了孩子,不再从事危险的职业

Hi广州:女性在异国工作和生活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危险。你是怎么走过来的?

杰拉尔丁:作为一名女性,在陌生的国家行走必然会有更多危险的可能,但是也因此带来很多独特而难忘的记忆。记得在美军围捕萨达姆的那段时间,我和几个男同事爬到居民区的屋顶,我看到屋檐下晾晒着儿童的衣服,还有尿布,武装坦克就在旁边轰隆而过。当时,我的关注点在于洗晾这些衣服的双手,以及乱世中的母亲如何安慰自己的孩子、如何跟他们解释这个世界,而我的男同事则忙着研究坦克的型号。

Hi广州:因为什么样的契机,让你从战场上激流勇退,转型成为一名小说作家?

杰拉尔丁:我曾经在尼日利亚被当时的军政府逮捕,在监狱里关押了三天。当时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将要被关押多久,脑海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我已经39岁了,如果在监狱里太久,恐怕没办法成为母亲。失去自由的恐惧远远比不上不能成为母亲的心碎,我强烈地希望拥有一个孩子。回国以后,我在次年生下了儿子,从那以后,我就不再从事危险的职业。

可是总要吃饭的吧——我尝试去帮人撰写名人传记,但是在经历了战争风云之后,我对鸡毛蒜皮的名人八卦无法产生任何兴趣。那些做战地记者的经历,成为我后来创作小说的积累,我学会了用他人的视角去看问题,设身处地去体会别人的处境,并且把体验传达给读者。

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经过一个英格兰古村庄,因为1666年爆发瘟疫而自我隔离起来,我感到好奇,在这样与世隔绝的村庄生活一年,是种怎样的体验呢?本来我计划着在当地寻找历史资料,写一本纪实性小说,可惜当时的人不识字,没什么像样的信息留存,就只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再现历史的场景,创作了我人生第一部小说《奇迹之年》。没想到,一下子获得了好多读者的关注,于是我就决定,动笔写下一本。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