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美育繁荣就是公众观看艺术展常态化
日期:[2017-05-28]  版次:[B06]   版名:[收藏周刊·封面]   字体:【
■200多名在校学生参观柯木朗艺术园。

■2016年11月26日,艺术史学者白谦慎做客方所广州店,白谦慎教授以晚清一些政府官员的日记和信札为基本史料,对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书法活动做细致的描述。

■许钦松 山水之一

调查显示约七成公众购买过艺术品,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

“我们民族自古就有物化情结,希望通过物质来表达精神。”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民众的精神需求也随之提升。据业内权威调查显示,在广州地区,就有约七成公众表示曾购买过艺术品。对此,广东省书协主席张桂光提醒,卖家需讲诚信讲自重,而买家则应提高修养提高眼界。调查同时显示,有七成公众曾去艺术集聚区,“当社会民众观看艺术展常态化之后,才是我们的美育繁荣”,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则曾经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

对艺术类信息较关注者已近四成

马未都:国人喜欢从好东西中寻乐

近年来,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提升,所以艺术品市场随之不断高速发展。

国内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表示:“能从文物和好东西中感受无尽快乐,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特质。中国人是非常物化的,比如,我们老是觉得黄金紫檀黄花梨都好得不得了,买个衣服,纯毛的也比混纺好,买个包,也得讲究是不是小牛皮。我们民族自古就有物化情结,希望通过物质来表达精神。”

根据权威调研报告《广州艺术品市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对艺术类信息较为关注的人群接近四成,其中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越高,对于艺术的关注几率都更大。

如今,在淘宝上搜索艺术品一词,从空间装饰品、家庭摆件、纪念艺术品到古董古玩,各种类型的艺术品,价格从几十元至几万元都应有尽有,其中还不乏有售价在数十万元以上的。艺术品现已成为了大众能够随时随地购买的商品。在受访群体中,有四成公众表示曾经在互联网上购买过艺术品。可以说,微博、微信、朋友圈、网站、论坛等新媒体已成为公众接触艺术品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对于已成系统的传统艺术品市场,数据显示,街头旺铺是最多人购买艺术品的地方,其次是互联网、画廊、工作室等艺术机构。值得一提的是,高端艺术品购买能力更强的群体,购买主要都是通过艺博会、画廊等艺术机构。

对此,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桂光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书画家和收藏家应该自重,首先要讲诚信。否则就会有艺术消费者买到假货。其次,对于藏家和消费者而言,应该用眼,而不是用耳去判断,不要听古仔(故事),听别人怎么吹捧,而要多看多学习,修养到了眼界自然会好。”

约七成公众去过艺术集聚区

最感兴趣艺术展览和创作体验

近三成公众表示,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会花费年收入5%以上的资金去购买艺术品。其中,女性、年轻、收入较低的群体更倾向于接受低价格的艺术品,而男性、年长、收入较高群体更容易接受高价格的艺术品。

此外,在艺术品金融产品方面,近三成公众表示有不同程度的了解,约15%的公众还曾直接参与过艺术品金融产品的运作。有趣的是,在高收入群体中对于艺术品金融正反面认同呈两极变化。其中收入在10000-30000元的群体对艺术品金融的正面评价最高,而收入在30000元以上群体对艺术品金融的负面评价认同比例最高。

而在艺术活动方面,有大约七成公众去过艺术集聚区。其中,公众最感兴趣的是艺术展览和艺术创作体验,其次是艺术游学、艺术培训、艺术讲座以及线上活动。《研究》显示,虽然有八成以上的公众曾经观看过艺术品展览,但经常去的少,不到总人数的6%。

对于这样一个结果,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认为:“这是一个美育的系统性问题,首先中小学的教学中,至少应该把参观美术馆作为一门课外作业或者课程来对待,多引导学生去这些地方参观学习。从美术馆的角度,如何做到吸引更多的观众,也是他们的责任之一,这方面也有待提高。有一些民间组织、社会组织也需要重视起来,当社会民众观看艺术展常态化之后,才是我们的美育繁荣。”

摄影国画书法公众最感兴趣

收藏程序应该是名、真、精、新

《研究》数据显示,约七成公众都表示曾购买过艺术品。其中年龄越大、收入越高,购买艺术品的次数就越多,例如月收入30000元以上群体,在多个艺术品种类的购买比例上,远高于其他群体。

而在公众对于艺术品的购买意愿方面,摄影、中国画、书法是公众最感兴趣的艺术品,其次为瓷器、工艺品、艺术衍生品、油画、装置艺术,对版画感兴趣的人很少,只有9.03%。其中,年轻群体对版画、雕塑、摄影、工艺品、装置艺术、艺术衍生品更感兴趣。一般而言,年龄越大、收入越高,对摄影、工艺品的兴趣就会越低,而且随着年龄增长,价格因素对是否购买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所以年长群体对中国画、书法、瓷器更感兴趣。

有趣的是,虽然瓷器、艺术衍生品、工艺品不是公众最感兴趣的,但却是公众购买最多的艺术品。此外还有中国画、书法购买数量也非常多。其次是摄影、油画、装置艺术、雕塑,而少有人关注的版画,被购买的人数就非常少。

在有关影响公众购买艺术品的因素上,个人的喜好是影响公众购买艺术品最主要的原因,很多人购买艺术品都是用于自己欣赏或是室内装饰,事实上,也只有极少数人在购买艺术品后,选择在短时间内转卖出去赚钱。其次,个人的经济能力、价格是否合适、艺术价值、真假、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作者的名气、专业推荐等都是影响购买的原因之一。

对此,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陈少湘在接受收藏周刊记者采访时曾说:“在收藏观念里,最重要的是‘缘分’。跟艺术品有缘分才能收藏到喜欢的东西,缘分很重要的。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好藏品。追名气是对的,一开始从事收藏,最普遍的是看名,然后才找精,因为收藏的程序是这样的:名、真、精、新(品相)。”

名家声音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主席

陈少湘:

启功先生曾对我说:所谓看画是指每一张画的内容如何描绘,画面内容的用意、手法,印章如何雕刻,雕刻的内容是什么,都要看懂。以每天一张的速度来看,看累了则在茶余饭后再看,反反复复地看,才算看过。此外,当你的藏画从五百张变成五十张的时候,当你看完两万张画的时候,才能在收藏界有发言权。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黎展华:

在艺术品真伪鉴定乱局之中,把艺术品的鉴定权交给作者,多少是一种亡羊补牢之举,不会从根本上杜绝假画的流窜。我以为,在作者手握生死大权之外,还必须有鉴定专家的参与,至少,这会让鉴定结果可靠一些。

●著名画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陈金章:

我很反对市场炒作,不要过分炒作。有些北京的画家,一平方尺卖到60万,哪里值60万呢?画家千万不要当市场的奴隶,你考虑市场干嘛,你不多考虑人民?我不反对画家卖画,不过分就行,有些明星唱一首歌好几百万元,这就不好了。

●著名画家、中国美协原副主席

林墉:

有人问是不是我在家里定的画价太高了?价格高和我没关系。我七十岁的时候有七十岁的价格,八十岁的时候有八十岁的价格,这是自我的一个认同。有人觉得贵了,完全可以不买,毕竟我对卖画不是很认真。

■策划:任天华 张颖 ■撰稿:段秀芳 刘茜 ■采编:李世云 梁志钦 潘玮倩 实习生:梁婉莹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