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平均工资统计要多点“大数据”意识
日期:[2017-06-02]  版次:[A02]   版名:[评论]   字体:【

三言堂

■朱昌俊

2016年全国平均工资数据日前公布,2016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7569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42833元。在全国平均工资出炉后,各省份也陆续公布了本地的2016年平均工资。针对很多人觉得自己工资“拖后腿”的吐槽,多地统计局也进行了释疑。

“平均工资”所引发的吐槽,其实已持续多年。其中除了一些习惯性的“拖后腿”式自嘲,根本上还是源自不少人对于平均工资的统计结果产生了隔膜。不少人的收入低于平均工资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相当多的人在统计数据中找不到自己所属的位置,难以准确评估自己的收入到底在社会处于怎样的水平。在这种现实之下,平均工资统计,如何获得社会的认同,确实是个值得正视的问题。

从统计学的角度,上述状况的出现,并不难理解。正如相关方面所回应的,一是平均工资包括了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个人缴纳部分,但劳动者对实际工资的感受往往只体现在实发工资;二是,工资分布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即少数人工资水平较高,多数人工资水平较低,所以多数人的工资水平会低于平均工资。然而,仅仅是看到这些“客观原因”是不够的,现行的工资数据统计多一点“大数据”延伸,而不是只停留在公布平均工资层面,才是最关键的。

早有相关专家指出,平均数难以全面反映各类用人单位及其劳动者工资水平情况,因此在公布平均工资数据的同时,公布工资的中位数、低位数、高位数很有必要。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从统计技术上来看,统计工资的中位数,其实并不存在任何问题,甚至不会增加多少统计成本。尤其到了现在,统计结果不仅要具备明确的治理指导意义,也应该作为一项信息公开的内容,让公众看得明白,产生认同。

由平均工资,一般只能推算出社会的收入总量,背后的个体差异、收入分布状况、与物价水平的对比等都隐身了。而人们对收入的关注恰恰是实际的收入获得感,那么统计收入数据,当然就应该着力于回应这种期许,尽可能多的解答民众的疑惑。

现在流行大数据运用,其实大数据的意义不只是指数据规模的增加,关键是通过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工资数据统计,显然还需要足够的问题意识与“大数据”意识。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