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参加1977年高考改变人生 三十多年后再聚首成创业“三剑客”(1)
日期:[2017-06-06]  版次:[A02]   版名:[致青春·高考40年]   字体:【
■扫二维码看视频

■毕业纪念册。

■同学名册。

■准考证。


(1)

今年,是全国所有77级大学生参加高考的40周年纪念。

77级,是充满故事的一个年级。77级学生的人生轨迹,与家国命运紧密相合。

1977年10月20日傍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布了国家决定恢复高考的消息。这则广播,传遍山间田野,响彻工地学堂。

春江水暖鸭先知。改变命运的机会已经降临。在学校做代课老师的黄若磐,在制药厂当技术员的王甲东,在工厂打散工的谢树鑫,放下手中活计,旋即投入紧张复习,并在当年12月11日至13日参加考试。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据统计,1977年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最后仅有27.8万人被录取,录取比例不足二十分之一。而广东省考生的竞争更为激烈——百万考生报考,录取1万多人,是名符其实的百里挑一。

黄若磐、王甲东与谢树鑫,从不同的地方出发,共同走过高考“独木桥”,成了中山医学院(现中山大学医学院)的77级学生。黄、王、谢三人又被分到了同一个宿舍,朝夕相处,整整5年。

那一年,与他们一起跨进中山医学院校门的,有600多人,其中最大的学生,已经33岁,最小的,才15岁。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同学。他们常常提到的,是“77级情怀”——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深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并胸怀天下,时刻希望能够为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尽一份绵力。

岁月荏苒,他们也各自经历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号召下,他们再次聚首,发挥所长,成为创业“三剑客”,又一次扣住了时代的脉搏。

2017高考将于明天开始。新快报记者特邀“三剑客”,讲述他们的高考往事与创业经历。时光荏苒,他们怀揣的那份“77级情怀”,始终未变。

■统筹:新快报记者 林波 黄琼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琼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闻讯

570万人有了一个共同目标

1977年,黄若磐还是揭阳一所学校的代课老师。彼时,他刚刚高中毕业。“那时候好迷茫,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教师家庭出身的黄若磐,是想着可以继续深造,然后在大学当教授,做一名“形象体面、高大”的知识分子。

他的潮汕老乡谢树鑫,则在汕头一家工厂做着散工。谢树鑫当时的人生目标很实际,就是留在印刷厂,午间可以包饭,下班后还能用工厂锅炉烧的热水,好好洗个澡。

王甲东和谢树鑫都属猪,只是前者比后者要大一轮。那时候,王甲东已经从下乡知青,变成了广州一家制药厂的技术员。

识时务者为俊杰。国家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环扣,使这三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与全国570万人一起,都定下了同一个目标,那就是考大学!

他们不曾想过,就是这个决定,就是这次高考,会真真切切地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备考

复习、刷题之余还要帮人解疑

恢复高考的消息出来后,全国振奋,但迷惑也随之而来:要考什么?到底怎么考?

没有考试大纲,也没有考试用书,仅仅知道的,是考试时间和科目:12月11日,考数学和政治;12月12日,考语文、理化(或者史地);12月13日,考外语。

三个人,拿出了三套不同的备考策略。

黄若磐是教师家庭出身,从小就爱读书。报考后,他放下了手头的全部工作,一心准备。他的求学时期,刚好碰上十年“文革”,课程也因此磕磕碰碰,没有连续。于是,他先把整个高中的课程,都重新复习了一遍。“那时,只要我知道哪里有考前培训班,我就去听,一个培训机会都不舍得落下。”黄若磐说,“机会终于来了,我怎么能错过!”

而谢树鑫则先出去逛了逛。“我专门去当时的汕头医专,感受了一下大学气息,至今我还记得,他们课室里的黑板是可以上下拉动的。”谢树鑫说,有了感性认知后,他开始客观评估自己:文科还不错,理化“nonono”,要提升后者,就是两个字——“刷题”。甚至到高考前一周,谢树鑫一头砸进题海里,几乎没睡过觉。

王甲东则在考前忙着给准考生们当辅导老师。他在“文革”前读完了12年的小学和初中,然后下乡当了知青。只要一有空隙,他就躲起来看书,自学了英语和日语,对数理化、文史哲甚至是心理学,都有所涉猎。他的备考,更多是给别人做辅导——“当时很多人找我问问题,我就是负责给他们答疑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