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错过了招聘会就难找到好工作了!”
日期:[2017-06-07]  版次:[A05]   版名:[致青春·高考40年]   字体:【
■受访者供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取消大学生分配,找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起初没有电话,跟同在广州的同学联系也得写信。后来慢慢有固话和BP机,但回个电话要跑到宿管或小卖部”,“那时没有所谓的电影院,只有学校周边的小录像馆。电影更新慢甚至是重复不断播同一场电影,但已经是难得的娱乐方式”,“工作已经不再包分配,找工作的途径比较有限。错过了招聘会,可能就得跑到写字楼去‘推销’自己”……这些是属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们的时代记忆,处于改革开放中期的他们,见证了物质生活的愈加丰富,也感受到了时代变革带来的迷茫。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大学已渐渐开始不包分配了,这意味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要“自力更生”——从以前的考进大学就进了“保险箱”坐等分配,到自主准备简历跑招聘会“推销”自己……时代的变革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就是就业态势的变迁,起初挤破头都想进的本地企业,在短短两年内却濒临破产。而曾被视为就业冷门的“外企”,却转而成为“香饽饽”,“当时的社会变化实在太快,一不留神就可能被淘汰”,一名上世纪九十年上大学的考生说。

关键词:招聘会

错过招聘会要自己上门“推销”

“那时找工作还是有压力的”。刘明瞬是广雅中学1997年的考生,他告诉记者,大四开始后,在华工、中大、马场陆陆续续有招聘会,“各个招聘会基本上都会去投简历”。他说,那个年代找工作的途径比较有限,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一旦没有在招聘会上找到好的工作,要再想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就比较难了,“因此会出现班上很多同学投同一个职位的情况”。

毕业那年,刘明瞬在招聘会上拿到很多份“工作”,“但我觉得好的单位都没有要我”,后来刘明瞬自己拿着简历走进写字楼,看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就走上去问对方招不招人,最终找到了合心意的一份物流岗位的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中期,大家的职业选择有点混乱,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张平说,他一个亲戚在广州一个事业单位上班,一个月的工资有6000多元,当时一个大学生毕业的工资差不多就是500到1000。但就在张平读大学那段时间,该亲戚辞去“铁饭碗”,下海经商。张平毕业时,民营企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他进入了一家口碑极好、为同学所羡慕的企业,那时外企刚进入广州,并不被人所熟知看好。然而仅在两年后,张平所在的企业就濒临破产,反倒是那些轻易进入外企的同学,薪水却高得吓人。张平回忆,当时的社会变化太快了,企业间完全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状态,“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淘汰”。

关键词:电话

收“call”后要去小卖部回电话

“刚上大学的时候没有电话,即便大家同在广州,日常联系要依靠写信。”1992年考上大学的何琛(化名)告诉记者,那时每个月要写好几封信,定期去宿管那里看有没有自己的信,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后来慢慢有了固定电话,起初是宿管那里有一台电话,家里来电话了,宿管会写在黑板上,回宿舍时看到后再回打过去。

何琛说,差不多临近毕业的时候,会有一些同学有BP机,虽然还是要跑到宿管或小卖部那里去回“call”,但那时有一部BP机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BP机几乎是人手一部,个别同学已经有手机了。”刘明瞬说。

讲述

1 担心考试上厕所 一顿只吃俩鸡蛋

人物:张平,1990年考生

“以前哪有像现在这样下功夫备考”。张平说,高考那天没有父母接送,是自己去的考场。有些同学则是由高中老师带队过去,那时老师会带一些药物和文具以备有一些大头虾忘了带笔,“那时我心里并不认可这种行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怎么连个笔都能忘了带”。

由于考场离家较远,上午考完试后,张平是去考场附近的亲戚家里吃饭,“中午也就是坐着休息一下,不敢睡觉,怕睡过头”。那时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备考技巧,只听老师说,考试的时候上厕所会很浪费时间。“老师说你不要喝太多水,午餐最好是只吃两个鸡蛋,又有营养又不会想要去厕所”。后来他真的特意叮嘱了亲戚,考试三天每天中午都是只吃两鸡蛋,“感觉有效,考试期间真的不会想要上厕所”,张平笑着说。

2 今天你吃“广雅神丸”了吗?

人物:刘明瞬,1997年广雅考生

在时隔近二十年后,刘明瞬仍然清晰地记得,高考前夕学校给每个考生都发了一粒“广雅神丸”。“据称这是广雅多年以来的传统”, 刘明瞬笑称,在开考前,同学们会相互问“你吃了吧?吃了考试肯定没问题的”。

刘明瞬和同学在事后回忆时说到,那应该是一种维生素的丸子,但当时吃下去后果然觉得镇定不少,“考场上的自我暗示很重要”。

后来刘明瞬顺利考上了华南理工大学,他高中所在的班是一个竞赛班,班上是男多女少,上了大学后他发现还是男多女少。刚上大一的时候,以前的高中同学会相约“串门”,这个星期去中大,下个星期去广外,“那时从华工到广外起码要一个半小时,去到广外发现这个学校的女生好多”。

“本来高三的学习是非常紧张的,但那一天却规定所有人必须回家,刚好有一天可以休息”。刘明瞬说,1997年高考前夕恰逢香港回归,他还被强制“奢侈”了一把——放假看“香港回归”直播。

“以前我从华工回荔湾的家要两个小时,还要到广卫路去转车”。1999年,广州地铁1号线全线正式通车,刘明瞬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一个周末,那时也还没有羊城通,市民都排队去买地铁币,“那时特意买了两个币,想留一个作纪念”。刘明瞬从陈家祠坐到了体育中心,在体育中心站内逛了一圈后没有出站又坐回了陈家祠。

“那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外地旅游,很多人都没见过地铁,都觉得很新鲜”。刘明瞬告诉记者,在地铁开通后,他回家缩短到了一个小时左右,方便不少,“当时1号线的环境和车况都很好, 很多从外地读书回来的同学都说广州地铁要比其他地方的要舒服”。

■策划:新快报记者 林波 黄琼 ■统筹:新快报记者 黄琼 ■采写:新快报记者 罗汉章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