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若取消画院,主题创作由谁来完成?
日期:[2017-06-11]  版次:[A18]   版名:[收藏周刊·观点]   字体:【
简介 许钦松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王玉珏 《蝶兰》

■黄新波 月夜棒棰岛 木刻 1979年

许钦松谈低投入高产出的画院为何没取消反而加大了支持:

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成立的四家画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广东画院一直是画院系统的排头兵。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广东画院最早恢复创作系统,取得了丰厚的艺术成果。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认为:“画院的体制比较稳定,给予了艺术家轻松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及稳定的创作和研究环境,从而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宝贵的研究资料。”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整理

广东画院在不同历史时期做出了相应努力

记者:作为文化事业单位,画院的核心任务是传承与创作,以及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服务社会。广东画院在不同历史阶段如何承担了以上职能?

许钦松:广东画院在各任院长的带领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第一任院长是黄新波(任职于1962—1977年),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全国范围内最早恢复画院的创作系统,把省内大批优秀画家汇集到画院中来,如汤小铭、林墉、伍启中、陈衍宁等人都是在这一时期汇聚于此,开展了众多学术交流活动,现在评选出的多幅“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典作品”,都是创作于这一时期。当时广东画院美术馆也承接了很多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召开各类相关学术会议,呈现了很好的局面。

第二任院长是关山月(任职于1980—1990年),关山月院长的威望很高;这十余年间调入画院的画家成长得更为成熟,与全国各地画院的交流频密,进入广东画院的繁荣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恰逢文艺发展的春天,院里上下团结,学术氛围浓厚,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第三任院长是王玉珏(任职于1990—2003年),任职期间继续引进优秀人才,成立了理论研究室,重视理论研究,并整理画院的相关档案以及画家创作演变的一手资料。而且重视全国性的美术展览,获奖很多,是广东画院的“丰收期”。

第四任院长是刘斯奋(任职于2003—2007年),他提出画家要注重和加强文化学习,其间开设了很多论坛讲座,定期聘请专家授课,组织画家们学习美术之外的各种理论知识,提高画家的理论学习和文化修养。

2007年我当选为院长,主要工作一是启动和实施体制改革,二是启动了广东画院的新址建设。新址总投入2.8亿元,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美术馆面积近1万平方米,每个画家工作室达100多平方米,其他各类与美术创作、研究和交流相关的设施齐全。现在已经建好,预计一年后搬迁。

画家的考核标准有待完善

记者:2012年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曾涉及事业单位“去行政化”,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是如何落实的?有何具体措施?

许钦松:早在2004年,广东画院就已经在尝试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进展。首先,打破了体制内外的界限,学术委员会制定了广东画院画家签约制度,通过公开招聘的办法,向全省发布报名公告,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投票方式,在几百名画家中优中选优,最终选取20余名优秀画家与广东画院签署劳动合同,让他们在广东画院的学术平台上,以广东画院的画家身份,完成创作任务和学术研究。虽然他们没有纳入画院编制,只领取工薪,但是广东画院的创作力量却得到极大拓展,引起很好的反响,获得全国范围的好评。

第二个改革措施是成立了广东青年画院,作为广东画院二级机构,也是通过公开招聘优中选优。第一届招聘规定画家年龄在45岁以下,自第二届起把年龄定在40岁以内,每年选拔20人至25人,每三年一届,现举办到第四届,已有几十人的画家队伍,均成为广东省美术创作的骨干。这样的聘请方式,利用了广东画院的名家资源,对年轻画家进行教育和培养,运用广东画院的学术平台,引入社会人才,增强画院的创作力量。在当年全国上下一片“取消和停办画院”的议论下,广东画院的改革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国的画院系统的改革。

记者:画院如何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机制,使得真正优秀的作品和人才得以产生?

许钦松:画院作为体制内的机构,在人才任免上仍有缺憾。由于人才的成长具有未知性,所以一些个别的画家原本表现不错,调进画院之后,没能做出预期的贡献,但是大部分画院没有或极少强迫性地淘汰画家。整体而言,画院内的大部分画家非常优秀,即使是认为不理想的画家,其创作水平也不会差很多,仍可跻身优秀画家之列。

另外,画家进入体制内便一路到退休,关于画家贡献的考核标准难以制定。因为有时画家的成长很缓慢,需要长久的积累和沉淀,以一两年间画家在全国美展获得奖项、参与主题性创作等指标来衡量,难以全面说明问题。而且像关山月院长这样的优秀画家,已然成为艺术大师,但细看他的履历,也并没有获过什么奖项。所以,年度考核仅仅可以看出基本情况,用于考核艺术家的贡献大小,并不十分合理。

画院在管理上有其弊端,这一点在全国的画院系统中均有存在。而且,由于个别画家的不尽如人意,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议论。特别是将其与画院体系外同样具备较高艺术造诣的艺术家相比较,例如美术学院中的教授,就使得画院的微小弊端仍然十分刺眼。但是画院的体制比较稳定,给予了艺术家轻松的学术氛围、良好的物质条件,以及稳定的创作和研究环境,从而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宝贵的研究资料。而且,画院系统中艺术家有效地落实了政府给予的主题创作和主流美术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画院已经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

“取消和停办画院不太可能”

记者:学者的批评、媒体的监督对画院成长有何帮助?

许钦松:不仅画院需要接受社会的批评和监督,包括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着社会的监督,而且在监督的声音中,体现着大家对画院的要求和期待,这是非常必要的。“取消和停办画院”的舆论由来已久,这些年来某些院团也确实被取消和停办,但是画院不但没有取消,反而加大了支持力度。

具体分析原由非常明确:首先,政府的投入资金不是很多,画院中领取工薪的仅有几十人,但是所获得经典作品数量以及地方文化艺术的影响力难以估量。其次,画院可以取消,但是今后这些主题性的艺术创作由谁来完成?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取消画院以后,画家的作品就会跟着市场走,对美术事业的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第三,在学术上难以做到文化艺术的积累和传承,况且如果是“散兵游勇”性质的组织,相信很多画家不愿意参与其中。最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宫廷画院一路延续下来,如果没有宫廷画院的机制,中国传统绘画事业不知道会发展到什么状况。

记者:画院有可能被取消吗?

许钦松:现在国家美术馆和地方美术馆都收藏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其中出自体制内艺术家的作品非常多。更不用说历届全国美展的作品、落实国家的主题性创作作品,画院艺术家都做出了大量工作,硕果累累。所以,对于吴冠中、靳尚谊等艺术家对体制的看法和引发的议论,我们没有以正面文字反驳,因为画院所取得的优秀艺术成果,足以来反驳这样的论调。

另外,我曾经在画院改革的汇报会上以艺术家傅抱石为例论述过“什么是低投入、高产出”,其中提到新中国成立后傅抱石领取国家的工资有多少,而他奉献给国家的艺术作品价值有多少,得出的结论是工资只占其作品价值的几千万分之一。现在国家对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特别是2017年1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整个国家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取消“低投入、高产出”的画院机构,是不太可能的。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