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怎样才是一件合格的公共艺术品
日期:[2017-06-11]  版次:[A13]   版名:[收藏周刊]   字体:【
■陈永锵 大地辉煌 126cm×245cm 2016年

▲6月3日,广州市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举办座谈会,陈振国、招炽挺、孙戈、张弘、陈朋、朱光荣等画家参与讨论。(摄影/黄伟哲)

▲6月7日,“务本———陈履生画展”在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图为陈履生在开幕式上讲话。


毛笔的难,难在它的柔软,更难在如此柔软的笔头沾上墨后,碰触到敏感的宣纸所形成痕迹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画家陈永锵看来,不管学习书法,还是中国画,首先要学会“感受毛笔”。在这一点上,广州美院教授陈振国也回忆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曾强调的话,一样的笔,新旧不同画出的笔墨都大不一样。

作为书法与中国画的基本工具,前辈们对毛笔的研究可谓远远不亚于对绘画技法的研究。但这一点,在大谈画面语言的今天,似乎逐渐被忽略了。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认为:“‘以书入画’的消减、式微,很大程度是社会原因。”支撑美术发展背后的,确实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管是绘画,还是雕塑。这毕竟是人类文化的成果。

黄宾虹有个观点,“画先于书,诀于书法”。书法一直被文人画家所器重,甚至对绘画高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如果说这是画家在文化自觉方面的要求的话,我们看同样作为美术作品之一的雕塑,恐怕就不能停留在文化自觉层面了。

日前许鸿飞的雕塑展,在杭州引起了学者们对“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准则问题”的探讨。著名美术史家潘耀昌认为,雕塑矗立在公共空间,除了艺术家需要提供美学上的创作成果外,还应该包括对不同层面的公众的说服。

陈永锵认为,艺术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语言。其中,“共鸣”是最大的特性,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说许鸿飞的作品有一种“共性”,一种让各国人民都能看懂的雕塑语言。

雕塑能引起共鸣,是否就能成为一件合格的公共艺术品?换句话说,一件合格的公共艺术品,它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对于中国画,我们可以说笔墨是其中的脉络,而对于公共艺术品,似乎我们需要探讨的就更多了。

(收藏周刊编辑部)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陈福香 梁志钦 曾贵真 邱治 实习生:梁婉莹 李培浩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