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小心慢行, 高速路上行车开双闪不是“标配”
日期:[2017-06-14]  版次:[A06]   版名:[城事]   字体:【
CFP供图

台风天躲避暴雨危险有妙招

这两天,广东首个台风“苗柏”来到了,广东局地雨量可能有大暴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市区遇到暴雨还好,路边可以停下来稍等便可,即使是国道也可以停靠路边村落以策安全。

但是,如果发生在高速路上该如何是好呢?是否雨大一些就要打上双闪灯呢?还有哪些确保安全的招数呢?

■新快报记者 何军

小贴士

什么是行车“双闪”灯?

“双闪”灯即危险报警闪光灯,通常称为“双蹦”(红三角里有个!的标志按钮开关,俗称双闪灯 或双跳灯),是一种提醒其他车辆与行人注意本车发生了特殊情况的信号灯。

在高速公路上,根据交通安全法规,有使用双闪(危险报警闪光灯)的情况:

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遇有雾、雨、雪、沙尘、冰雹等低能见度气象条件时,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能见度小于20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60公里,与同车道前车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

(二)能见度小于10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40公里,与同车道前车保持50米以上的距离;

(三)能见度小于50米时,开启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前后位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20公里,并从最近的出口尽快驶离高速公路。

不难看出,危险报警闪光灯即双闪也不是随便开启的,譬如第一条“能见度小于200米时”就不能开启。那么,现实中大部分人一般会怎么样开启双闪?一般情况下,行驶在路上看到前面车辆亮起双闪,我们都会减速避让,高速路上一样如此。前面开了,后面也开,路上每辆车都开双闪,整条马路跟夜总会舞台灯似的闪个不停。

高速路上随意开启双闪灯十分危险!

一到大雨天就打双闪灯,十分危险!

因为开了双闪,转向灯的作用就没有了,害苦了后面跟车的司机。原因很简单:双闪灯的闪烁频率较快,如果后车驾驶者一直盯着这种灯光看的话,会引起视觉疲劳,反而会不重视前方车辆。

譬如在新快报社所在的广州岗顶华师大对开的高架桥上,暴雨时过了坡顶发现前方堵车有人会马上打起双闪,这种提醒后面刚上坡底的、处于视线盲区的驾驶者的做法是对的,但是如果一下暴雨就在上坡时打起双闪,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高速路上随意开启双闪灯,万一前车突然急刹车,后面跟车的驾驶者要花上一两秒的时间才能反应过来,后果就会很严重了。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下雨天气很多车都打开了双闪灯,这时如果遇到前车要出高速路口或者靠右停车到应急车道,相信后面的驾驶者能够分辨出来的信号极为混乱!稍不留神酿成大错。这时候一定要停止双闪,老老实实地打回右转向灯吧。

下暴雨时高速上可选择的应急方法

如果磅礴大雨达到了一定级别,估计驾驶员们也不想驾驶车辆了,这时候可以“群体性”靠边停车,这个教科书上可没有,请自己意会,等待能见度好转后再次出发。

但如果你发现没人停在应急车道,就你一个人停在应急车道上犹如“大海上的一座孤岛”,那还真是要小心了,特别是后面车辆会有追尾的危险情况,因为你肯定来不及去尾箱拿一个警示三脚架放置在后方100米处。

所以,如果雨量还可以接受,建议尽量和“大部队”在高速上“龟速”缓慢行驶,当然见到加油休息站进去是最好的了。

还有一个是开启后雾灯,其实后雾灯的作用就是要让后车更容易看到自己,因为雾灯的穿透力比转向灯强,而且只开雾灯的话,紧急刹车时才打开双闪灯,后车更能分辨出前车的情况,从而及时作出反应。德系车一般是往左边照是前雾灯,往右边照是后雾灯。

总的来说,遇到暴雨天气,高速路上首先是“降速”!双闪灯也不是不能开启,只是一般情况下慎用!在高速路上能见度特别低、速度很异常的时候打开双闪灯,合理、合规,但不是“标配”!

暴雨开车第一原则: 小心为上!

驾车时遇到突降暴雨,不必慌张。但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读者们不妨谨记这些小常识。

1.高度重视积水警戒线!

广州在几年前遭遇暴雨袭城后做了很多安全措施,比如在一些下穿立交、涵洞处设立了积水警戒标志。驾驶员可根据自身的车型决定是否可以通过,以减少汛期立交下穿道路的车辆抛锚现象,不要强行通过。

2.不停车、不换挡、勿松油门。

除了注意积水警戒线外,当暴雨倾盆道路积水严重时,驾驶员还应该稳住方向盘,低挡行驶,不要换挡和停车,缓慢匀速前进即可。特别是涉水时油门不要松,如果水进入进气口,导致发动机熄火,那就应该在原地等待救援,千万不要再试着启动。

3.不可快速穿过水洼!

遇到积水就躲闪或者马上踩刹车放慢速度,这两种方法都非常危险。特别要注意,不可高速通过水洼、水坑,这样会产生飞溅,导致实际涉水深度加大,容易造成发动机进水。此外,由于雨天汽车的刹车距离会加长,所以行车时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总之,慢速为安。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