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会挑挑拣拣 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专业(2)
日期:[2017-06-20]  版次:[A05]   版名:[高考·报志愿选专业]   字体:【
■制图:廖木兴

焦点2 家长安排VS自己做主 家长勿包揽要兼顾考生意愿及兴趣

家有考生,父母必然操心,志愿填报由家长安排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主?新快报记者采访发现,当自己的想法与孩子冲突时,更多家长愿意尊重孩子的意愿。

易女士的儿子就读于执信中学,今年参加高考,由于易女士的丈夫是医生,很长一段时间里孩子的职业理想是“子承父业”,然而孩子父亲坚定地否定了孩子的想法。“除了学医外,我们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自己做主。”易女士透露,目前孩子的成绩还没有出来,但他已经初步选择了与金融相关的专业。

当家长的意见与孩子的意愿发生冲突时,该由谁做主?新快报记者采访中没有遇到极端的例子,但也遇到父母安排包揽孩子志愿的情况。

小文已经毕业多年,目前从事媒体工作,她向新快报记者透露,当初填报志愿时,她妈妈的一位好友是会计,认为这个行业好,便让儿子去读会计专业,“结果我妈和我爸一起把我所有的第一志愿都填了会计专业,最后因为分数不够没有被录取”。

小文笑称,阴差阳错她被第二志愿传播学专业录取,“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做会计,但那位学会计的男生目前在银行工作,现在发展得很不错。我妈应该很遗憾我没有读会计专业。”她认为,家长安排也要兼顾考生意愿及兴趣。

焦点3 工作稳定VS前景良好 有人喜欢稳定有人喜欢“满世界飞”

成百上千的学校和专业,到底该怎样选择呢?新快报记者采访发现,考生和家长普遍看重的未来工作稳定性和发展前景,其实都是因人而异,适合自己的便是好的选择。

小林(化名)2007年在湖南省参加高考,成绩中等。他没有特别喜欢的专业,也没有未来规划。他的父亲是警察,考虑到进入军警类院校能锻炼人,未来工作稳定不愁就业,就建议儿子填报,小林最终被武警广州指挥学院录取。

刚入学时,小林很不习惯:不能用手机,没有网络,没有娱乐活动,半夜随时被叫醒去拉练。“感觉非常痛苦,不像上大学像在部队。”小林如今在广东某武警支队做中队指导员,他回忆起大学生活时,却对当初的选择表示满意。“很不一样,大家既有同学情,又有战友情,如今很多人是同事,这样的感情非常难得。”他说。

雷云比小林早一年参加高考,目前在深圳工作,“满世界飞”。她当年选择了商务英语专业,毕业之后进入外企工作,平均每个月飞去两个国家出差,每次出差约一周。在工作中,她结识了现在的先生。与小林一样,她对当初的选择很满意。“我不喜欢固定在一个地方,对我来说现在就是最好的安排。”她说。

建议

不越界为学生做决定

引导发掘兴趣与特长

无论是选择学校还是选择专业,其实都不轻松。华侨中学校长李子良在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七八年前他会动员学生出省选择好学校,现在基本不需要了。“现在信息来源渠道更多,学生选择更加自主,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从兴趣和个人特长出发选择专业,但不是代劳做决定”。

今年4月调任华侨中学校长之前,李子良在广东实验中学任副校长,并在省实工作了近30年。他直言,学校除了要搭建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外,还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前做生涯规划,让学生面对人生方向选择时不会迷茫。

明师教育高考研究团队则认为,填报志愿是一个不断妥协的过程,兴趣、成绩、专业、学校,考生在选择时很难做到兼顾四者,只能尽可能地选择喜欢的学校和心仪的专业。

声音

填报志愿,首先要清楚自己想去什么地方,对哪一个领域感兴趣;其次,了解一个学校的专业,一定要先了解这个专业开设什么样的课程,有什么人才培养计划,四年学什么、做什么,接触哪一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

——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谢锐鹏

进入大学后会有一个适应期,一般学校都提供转专业和选修双学位的制度,可以先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如果自己有更好的想法就去争取,这也是对自己负责。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徐越

他们的故事

故事 1

再忙碌也要选修第二学位

人物:徐越 坐标: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上午4节课,下午4节课,晚上3节课,这是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大二学生徐越的周末课程表。自从选修金融专业的第二学位后,徐越就没有了周末的概念,假期看到朋友圈里别人在吃喝玩乐,他不为所动。

徐越本来的专业是国际政治,接受新快报记者采访时,他坦言,选修双学位“有60%的原因是为了就业,其余是因为兴趣”。事实上,当年填报志愿时,他同时填了暨大的经济类专业与国际关系专业,最终被录取的是排次位的国际关系专业。

入学后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后,徐越越来越觉得国际关系专业有意思。1个学期后,他综合评估了自己的学习时间,决定选修第二学位。“我对经济类专业感兴趣,而且学国关又懂金融的话,毕业后找工作非常有优势。”他说。

这一决定使徐越从此进入了“忙飞”的状态。他说,按照课程设置,第二学位需要学两年,其中上课一年半,安排在周末和假期,后半年准备毕业论文,学科考试则放在正常期末考试的前二周。“遇到期末考试熬夜看书就成了常态,遇到如端午小长假也只能休一天”。家人得知他这么辛苦,劝他放弃,他则将忙碌当成习惯,依然为自己的双学位而努力。

故事 2

复读一年终上心仪学校

人物:文彬 坐标:湖南

第一次参加高考,文彬发挥失常,没考上心仪的学校。他听从家人安排填报省内一所高校的医学专业,在湘南农村,大学毕业后当医生是一条前途光明的路。

然而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他犹豫了,临近开学的日子,他试着和妈妈商量能不能复读一年。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且他的妹妹在上高中,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妈妈黄女士极力劝说文彬去上学,他哭着求妈妈再给他一年时间,并承诺这一年用心读书考一所更好的学校。

复读的一年很辛苦,文彬每天骑单车上学,遇到农忙时节还要帮父母干农活,这些都没让他放弃学业。第二年再战高考,文彬顺利考上湖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完成本科学习之后直升该专业读研究生。因为在学校综合素质优秀,他在研究生毕业后顺利拿到了上海某单位的工作邀请。

故事 3

如今,文彬已经结婚生子,定居上海。

入学一年后成功换专业

人物:谢锐鹏 坐标: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放弃去省外上大学的念头后,谢锐鹏认真填报了深大、广外两个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然后随意填报了广大广告专业志愿,令他意外的是,前两个志愿没有被录取,最终他接到广大的电话,询问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在给出肯定的答案后,他被广大生物科学专业录取。

入学后,谢锐鹏发现生物科学专业要学习物理、化学,他感到有些吃力。更让他感到意外的是,他从师兄、师姐处了解到,这个专业“对口就业比例非常低”。据他了解,毕业生除非继续升学“走高尖端研究路线”,就只有做生物老师算是比较对口。“其他毕业生,有人做公司运营,有人教钢琴,有人进了广告公司,学院学生会主席现在在做房地产销售。”他说。

至那时起,谢锐鹏开始为转专业做准备,他准备重拾兴趣回归“新闻”。而学校跨学院转专业,除了有成绩要求以外,新闻专业还要求有作品,谢锐鹏便自学摄影、视频编辑等,最终成功实现“转行”。他告诉新快报记者,他是近年来唯一一名成功转入新闻相关专业的学生。

暑假临近,谢锐鹏打算利用假期进行实习,从6月初开始他便与同学积极联系媒体单位。在他看来,“大学还是能提供多种机会,只要你努力争取就会有收获”。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