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医药抗癌领军人物周岱翰: 他研制的治疗肺癌中成药至今仍用于临床
日期:[2017-06-30]  版次:[A15]   版名:[时政]   字体:【
周岱翰 当代中医肿瘤学家。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导师,全国名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担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名誉主任委员。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获全国百名“郭春园式好医师”称号。

学习南粤楷模 践行核心价值观

新快报讯 记者黄婷报道 古稀有余仍心挂一线,上世纪80年代研制出治疗肺癌的中成药,办公室常年为病人准备牛奶面包充饥,自掏诊金设奖学金勉励学生深造求学,这便是岭南中医肿瘤事业的开拓者周岱翰。今年6月,周岱翰被广东省委宣传部授予“南粤楷模”荣誉称号。荣誉背后,这位老教授的工作生活并未变化,一线看病仍是他的日常。

致力中医药治癌研究

周岱翰的名字后面,后缀很长,他是当代中医肿瘤学家,是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也是首席教授、主任医师……身份背后,“看病+育人”的组合是其职业重心。

出生于汕头一个医学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小立志从医,1960年周岱翰顺利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1966年,周岱翰毕业后参加医疗队,在广东的县级医院锻炼,1968年初被分配到广东省泗安医院工作,作为该院第一个中医师,他购置百草柜、开设中医科,正式开始了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悬壶济世生涯。

“在工作中接触肿瘤病人,目睹鼻咽癌颈部转移患者,经过放射治疗后皮肤溃烂,痛苦不堪,用草药治疗以后,却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周岱翰说这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也为后来着力于中医攻克癌症治疗埋下种子。

经过近10年基层临床实践,周岱翰于1976年调回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两年之后,周岱翰开始筹建肿瘤研究室,并在附属医院开设肿瘤专科门诊,成为我国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研究、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学者之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岭南中医肿瘤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

自掏诊金设立奖学金

“从基层医院调回广州,我已经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就是致力于将中医药治疗肿瘤研究。”周岱翰说,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开始探索将现代医学实验与中医肿瘤临床结合进行研究。

活跃在一线,从事肿瘤研究四十多年,周岱翰及其团队研究硕果累累,获得诸多荣誉和奖项。

“八五”期间主持研制的《中成药鹤蟾片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课题获全国医药卫生(部级)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获奖后,周岱翰和团队即开始做鹤蟾片临床转化,并由当时的广州中药一厂大批量投产上市。迄今,鹤蟾片仍然是临床治疗肺癌的重要中成药,广泛应用于临床。

一方面自己专注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周岱翰鼓励年轻的学子投入医疗事业。2008年,他拿出诊金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设立“周岱翰优秀博士论文奖”,共计40余万元。2014年始,再次在诊金中拿出20余万元设立奖学金创立“中医肿瘤卓越班”,资助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为病人准备牛奶面包

行医五十余载,病人满意最受周岱翰看重,在同事眼中,“加班”则是他身上醒目的标签之一,因为接诊细致,每看一位病人需要20-30多分钟,上午的门诊周岱翰可能要从8点工作到下午2点多;下午出诊常常要到晚上9点左右。

有一个细节令人感动,周岱翰常年在办公室准备牛奶、面包,下午过了5点半还未轮到诊治的病人,他便拿出这些食物给病人充饥。精湛的医术与口碑,也让很多病人慕名而来找他看病。

对于远道而来转辗多家医院的病人,周岱翰还有一个习惯,病人带来的一大叠CT、MRI片,他每张必看,以前后对比掌握第一手资料,动态判断既往治疗的效果,病情进展的快慢,对此他表示“每一位患者情况不同,不能仅轻信一张诊断报告”。

对病人负责,最后也让周岱翰和病人成了朋友,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三张照片,这是经他诊疗患癌后仍活了十多年的病人,一年一次聚会,他们已经习惯邀上周岱翰叙旧。

一位来自台湾初被诊断为“舌癌”的病人,经周岱翰诊疗后肿瘤再未复发,这位病人为此捐献10万元人民币成立了当时全国第一个中医肿瘤研究基金会——广东华佗肿瘤研究基金会。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