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杨之光 开现代大写意人物画之先声
日期:[2017-07-02]  版次:[A24]   版名:[收藏周刊·广东美术百年]   字体:【
■杨之光 矿山新兵 (国画) 中国美术馆藏

杨之光 (1930—2016),生于上海,广东揭西人。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副院长。1997年—1998年间将毕生心血一千余件作品分别捐赠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学院,文化部为此特颁“爱国义举”奖状。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上世纪40年代末,杨之光在上海完成中学教育之后,持书法老师李健先生的介绍函南下广州拜高剑父为师;50年代初,北上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在徐悲鸿先生主持的这所学校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之后一直在广州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著名美术史家李伟铭撰文道:“杨之光在中国画人物肖像及舞蹈人物速写技法方面具有开创性贡献,开现代大写意人物画之先声。”

《浴日图》直接借用了齐白石画虾的线条笔法

作为一位中国画家,杨之光确立其风格力量的独特条件,在于他在水彩画方面长期积累的素养。通览其绘画创作,很容易看出,杨之光不断尝试发掘水彩画的潜力,他在用色、用墨方面特有的透明感,他之特别倾注于时空氛围的营造——例如《雪夜送饭》、《天涯》(1984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彩”某些表现特质的渗透。

李伟铭认为,杨之光迷恋传统水墨大写意风格的魅力,在60年代初期完成的《浴日图》中得到最为充分的证验。与曾经成为时尚的“新文人画”不同,杨之光在强调线条的书法性意味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没骨笔法可能具有的潜在“写实”特质——为了证明他的试验来自传统画法的启示,他解释过,《浴日图》中描绘甲板在落日的余辉中闪烁光影的笔触,直接借用了齐白石画虾的那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线条笔法。

《恩师徐悲鸿》是杨之光新人物画实践的“绝唱”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这种成功的试验,被杨之光广泛延伸到以后的创作实践中。完成于70年代初期至80年代的一些主要作品——例如《矿山新兵》、《激扬文字》(和鸥洋合作)、《天涯》(和鸥洋合作)——反复证实了水墨写意画法兼容素描光影效应的可能性。

或许,《矿山新兵》中的女性形象吹弹可破的皮肤质感,有悖于“现实主义”教条的嫌疑,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件作品的横空出世,无疑有效地强化了杨之光向往“调和中西”的信念。

正是源自出类拔萃的写实能力的自信,使杨之光从80年代开始连续完成了大批名人肖像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可能应推《蒋兆和》(1982年)、《赵少昂》(1984年)和《石鲁》(1990年)。所有这些对象都是杨之光特别熟悉的人物,因此,他的写实笔法再现的就不仅仅是表面形体的准确。

李伟铭认为:“2005年完成的《恩师徐悲鸿》,可以说是杨之光新人物画实践的‘绝唱’。”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