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见解
日期:[2017-07-09]  版次:[A23]   版名:[收藏周刊·微言]   字体:【

书法本无碑与帖的分野,只是作为两种不同的体系客观地存在着,清之前并未有人对书法进行碑和帖的区分……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尊魏卑唐的主张,大唱北碑,并为之摇旗呐喊,“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僮,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从此碑学取代千余年的帖学传统,成为书坛主流。

碑学风行后,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纯学碑的弊病,或生硬,或草率,或荒蛮,或支离……没有帖的调和,不免失于温雅与醇和。大唱北碑的康有为于晚年也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作品的题跋中感慨道:“自宋以来,千年皆帖学,至近百年,始讲北碑……千年以来,未有集北碑南帖之成者,况兼汉分、秦篆、周籀而陶冶之哉,鄙人不敏,谬欲兼之。”从中可以看出康有为晚年希冀融碑帖于一体,终因“不敏”而未能达到。 ——书法家曾翔

浙北安吉——吴昌硕故里某资深书法爱好者,有一句谐音的俏皮话,自嘲习艺之路要经历“南宋、北宋和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南宋”者,“难送”也,指作品送人也难,或自己觉得拿不出手,或人家根本不把你当回事。“北宋”者,“白送”也,作品送出去有人乐于接受,甚至不乏索讨者,但都是无偿赠送或“友情出演”。“元明清”则是“用多少元人民币来请”之谐音和节略。呵呵,到了这一阶段,作者才算有“身价”,作品才有市场价值。

此说虽近乎玩笑话,但颇切合习艺者发展之路。对分别处于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当事人来说,如何抱有相应的适宜心态,与其说事关书画艺术,不如说事关人生涵养。

——范一直

即便它(书法)确实是在退出(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也不是那么要紧,大家都在开汽车,但还是有人骑马。今天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钢饼、标枪,这些项目也是从前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但是它们永远会存在,那是我们对古代奥林匹克的致敬。对于书法,即便最后当它退出实用的时候,变成精神层面上也未尝不可。

——中国美术学院任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邱志杰

“(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确实没有一件文物上会写张献忠的名字,也不太可能会写。我们发现了一些金银容器,但也不能确认张献忠是否用过。但我们发现了张献忠册封妃嫔的金册,可以确定是张献忠的妃嫔用过的。”

——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领队刘志岩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