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广东美术家获奖多精品层出不穷 创作聚焦现实生活关注个体生存
日期:[2017-07-16]  版次:[A19]   版名:[收藏周刊·百花争妍]   字体:【
作品赏析 李节平《小夫妻》 ●油画,2009年 2009年12月,《小夫妻》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金奖(中国美术馆),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首件获此殊荣的油画作品。该作品刻画了一对外来工夫妻工作的瞬间,丈夫沉静而又略带茫然的眼神,妻子呆滞的表情,以及身后那堵未砌完的水泥墙,因质朴、真实而与当今浮靡的创作环境形成极大反差。以往的农民工题材绘画,常常表现农民工与城市的落差感,《小夫妻》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自己融入城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更健康、更具有时代特征。

林蓝《诗经——长歌清唱》 ●国画,2016年,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诗经——长歌清唱》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永久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林蓝运用国画线描、壁画构图、花鸟色墨等艺术效果,在4.2×5.3米的画幅中将“风”“雅”“颂”中的名篇,连贯成一幅质朴隽永的民族史诗画卷,再现了民族高雅精微的审美品质。

■潘行健 土地

■张树国 大营救

创新创造 再筑高峰

历经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巨变,广东美术在21世纪迎来了新的辉煌,美术创作领域在艺术观念、语言手法、材料媒介、图式风格诸方面均出现显著变化,新一代的艺术家正在成长,艺术百花园中鲜活的生长、重组和嬗变成为常态,重视语言个性,强调艺术风格,追求艺术创造中的个体价值,讲求社会效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经成为众多美术家的共同取向。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9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

反映当代广东美术家对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

在聚焦主旋律创作,特别是历史题材的创作多年之后,广东老一辈艺术家所积累的创作经验既启发了年轻艺术家,同时也促使他们展开新的思考。关于历史解读的角度、叙事的方式、表现的语言等,都成为新的时期广东美术家思考的重点。为了消除对历史的概念化解读和表现,广东美术界开展了多场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例如,2016年,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许钦松的中国画《长江揽胜》,黎明的雕塑《六祖慧能》,林永康的油画《黄道婆》,黄启明、顾亦鸣、罗海英合作的版画《夏都二里头》,林蓝的中国画《诗经——长歌清唱》,夏天的雕塑《张骞奉使西域》,赵红雨、张晓东合作的版画《六祖慧能说法图》,范勃、郭祖昌、罗奇合作的油画《广州十三行》,李新华、吴诗中、车海峰合作的中国画《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共9件作品全部通过验收,极好地反映了当代广东美术家对社会、历史的深入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樊林与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卜绍基撰写的文章中写道:“画家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和精湛的造型艺术语言,创作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中华史诗作品。”

广东145名油画家完成的巨幅史诗油画成为

唯一一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12”赈灾题材作品

2008年,当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广东145名油画家们迅速集结,以极其真挚的情感和超乎想象的创作速度,完成了全长57.6米的巨幅史诗油画《地恸·重生》暨《“5·12”表情》,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作品成为唯一一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5·12”赈灾题材作品,在国家博物馆长期展出。一年后,在“百年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广东美术家梁明诚的雕塑《重庆谈判》、潘嘉俊的油画《孙中山与黄埔军校》、张绍城的油画《淞沪抗战》、黎明的雕塑《邓小平在联大发言》、方瑞的中国画《洋务运动》等作品,历时5年完成创作,展现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2011年,在“百年风云——广东近当代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经过将近两年的筹备,组织创作了104件具有民族精神与广东气派、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精品力作。这是新时期广东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历史题材专题美术创作活动。

个人绘画语言的探索、个性特质和多样化

成为中青年美术家普遍的艺术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个人绘画语言方面的探索以及在风格的把握上更强调个性特质和多样化的文化审美取向成为广东美术家,特别是中青年美术家的艺术追求,一批批具有学术影响力的新作力作相继涌现。例如,2004年,孙洪敏的油画《女孩·女孩》、陈子君的油画《诙谐生活》、林永康的油画《蒸汽时代》、方向的中国画《春雨》;2009年,李节平的油画《小夫妻》、陈朝生的水彩画《出游》、刘炳南的雕塑《博士》、邵雪的连环画《为梦想而战》;2014年,李智华的油画《老广东,小生活》、宋光智的版画《祥云》等多件作品分别在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自2000年至今,广东美术家在全国性大型展览获奖极多,精品力作层出不穷,关于社会的勾勒描绘则呈现出具有现实力量、聚焦现实生活、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等方方面面的特质。

樊林与卜绍基撰写的文章中写道:“纵观这个时期的广东美术,坚持以深入生活为创作源头,准确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切实尊重艺术规律,既能做到社会责任与创作自由相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与学习借鉴创新创造相统一,令这些强调个性品格的作品,愈来愈能散发出持久的艺术魅力。”

广东画院首开先河推出青年画院及签约画家

在全国国办画院中产生了标杆式的示范效应

新时期的广东美术界一直都在不遗余力,酝酿尝试以实践创新选拔人才、培养人才的新方法、新举措。

首先,广东美术重要的专业学术机构率先垂范,利用学术影响力和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扶翼育苗。例如,广东画院首开先河,先后启动成立广东青年画院及开展签约画家聘任工作,实践证明,经过十余年的运作,选拔并培育出许多优秀的中青年画家,这堪称是全国画院系统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两项重要创新举措,对于拓展体制内外交流、打破体制的束缚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国的国办画院中产生了标杆式的示范效应;“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则由中国国家画院、广州画院、广州美术学院三方合力,遴选尖子,因材施教,为广大青年艺术新秀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卓越艺术人才的培养。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