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鲜为人知,被广州文化遗产普查遗漏 这里藏着一个民国时期岭南大学教师村(1)
日期:[2017-07-27]  版次:[A10]   版名:[深读]   字体:【
■怡乐路95号

■怡乐九巷11号

■怡乐九巷10号

广州历史建筑普查民间版

第五季 1

■策划统筹; 何 姗 ■采写:新快报记者 何姗 黄婷 ■摄影:何姗黄婷 陈嘉俊

提名榜1号

岭南大学怡乐教师村

怡乐路95号

怡乐九巷3号

怡乐九巷10号

怡乐九巷11号

怡乐五巷16号、怡乐三巷16号

怡乐七巷6号

怡乐七巷11号-12号

怡乐一巷3号

怡乐一巷7号

[提名人]

千禾社区基金会

千禾社区基金会(以下简称千禾)于2009年9月1日在广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成立,是国内首个以社区命名的基金会,扎根珠三角,通过与各方力量一起推动珠三角城市社区融合、社区环保,让社区更美好。目前驻扎在怡乐社区办公,关注怡乐社区的发展。

发 现 经 过

搬进民国老宅办公

挖掘社区记忆

2017年初,千禾正式搬进怡乐社区办公,所进驻的民房就是一座保留着红砖琉璃瓦、壁炉拱窗的民国老宅。工作人员在日常走访中发现了社区内几座同样外表不凡的老房子,后来为了寻找居民的共同记忆,开始聚集老街坊、大学生、学者、民间团体、媒体等各方力量,挖掘史料,开展导赏,让这些老建筑“走出”社区,得到更多公众关注。

建 议

期待更多力量挖掘保护

怡乐村在上世纪20年代建村及以后的发展离不开岭南大学的扎根和扩张,其早期农业发展离不开岭南大学农学院的教研;在这个空间,也存在着传统善堂、不同宗教的交集。社区内现存的老建筑,一砖一瓦一草一树都藏着很多故事,都期待更多力量来共同挖掘及保护。

现 场 踏 勘

有岭南大学早期建筑影子 或为西方建筑师建造

广州有这样一片鲜为人知的历史聚落,曾经是岭南大学的教师村,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岭南大学的教授们在这里买地建房,红墙绿瓦的别墅似曾相识,却并非现在的中山大学康乐园里的模范村,而是在中山大学西门附近怡乐路旁边的深巷里。

如今,这些民国老宅被成片上世纪60年代后陆续建起的小平房、单位宿舍楼所包围,它们默默地见证着历史变迁,深藏着几代人的悲欢,别具价值,却被广州近年最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普查遗漏。所幸部分风烛残年的老房子已迎来了一批年轻人,他们修缮老房,办公益组织、文创公司,开书店、咖啡馆,为老房子带来了活力。

◎怡乐路95号 曾是博尔赫斯书店 或为民国时期教会建筑师建造

博尔赫斯书店,对于很多广州人来说并不陌生。2003年,书店主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陈侗租下的这所房子——怡乐路95号,却有着不寻常的身世:

两层的独栋别墅,四面的绿色琉璃瓦坡屋顶,淡黄色的外墙。据陈侗回忆,这栋楼本来是红砖墙,但租用时已经被抹上各种颜色,他只好简单重刷了一次黄漆。

在现场,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见长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彭长歆判断,这属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会倡导的现代中国风格,与当时岭南大学的建设有一定关系,或是教会建筑师设计、建造的。

“这种端部曲卷的屋脊似是而非,充满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的想象”;“其建筑基本上是西方式的平面、立面和坡屋顶的组合,并缀以中国传统装饰,从总体来看是西方建筑师在处理中国风格时的常见做法。”

彭长歆估计这个房子建于20年代早期,“因为和岭南大学同时期的建筑高度同源,从风格、材料等方面来看也能作出同样的判断。”

据距离这所房子不远的另一栋民国别墅的继承人介绍,这房子的主人是岭南大学教授,与其继承的房子的主人都是岭南大学的同事,互相认识,1949年后就出国了。目前这所房子由省总工会管理。

去年,博尔赫斯书店搬走,目前广州公益慈善书院在这里办公。

◎怡乐九巷11号 门楣、砖拱、砖过梁、拱心石、壁柱设计细致,或为岭南大学建筑师建造

这栋两层红砖楼的立面“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彭长歆对很多细节都赞叹不已,“包括窗上的门楣、砖拱、砖过梁、拱心石、壁柱等都做得很细致,有西方古典之风。”

红砖楼的右侧有一个大大的圆拱窗,“这个圆拱做得很棒,像岭南大学早期建筑的做法。”再加上采用屋檐斜撑和硬山做法,与岭南大学模范村有相似之处,彭长歆判断,这所房子应该是岭南大学的建筑师设计。

在二楼,可以看到屋架非常特别,“采用豪式屋架,下弦水平,但两边不对称,这种做法不太常见。”彭长歆说。

业主继承人介绍,这是民国26年的房子。“师公刘世龄和他岳父都是岭南大学教授,他们都是学力学的,花2000大洋买地来起楼。”

2015年,公益组织广州拜客绿色出行将老房子租下来,投入30万元修缮改造。目前进驻了广州拜客绿色出行、千禾社区基金会等5家公益组织。平时,也成为广州市的公益组织交流聚会之地,更常举办各种公益活动。

◎怡乐九巷10号 体形组织丰富,“好架势”

与大部分老房子已经易主或已出租给外人不同,九巷10号仍住着建房者的后人,唐氏四兄弟就是在这个老房子长大的。这个房子是他们的爷爷1927年建的。“父亲在岭南大学教书,我爷爷就给钱买了这块地起楼。”四兄弟之一的唐生说。

这也是一栋红砖绿瓦的独栋别墅,尽管做了改建,仍可看出原来的房子正面有外廊及陶立克柱。

“房子的设计很靓,体形组织丰富,真系好架势啊。”彭长歆边走边感叹道。他说,“栏杆设计十分精巧。平面组合复杂,檐口是用钢筋混凝土做的,这是岭南大学后期建筑的做法。”

◎怡乐路五巷16号、怡乐三巷16号 红砖拼绿色玻璃,怀士堂趣味

这两座红砖绿瓦的姊妹楼,门口都有门廊,红砖墙上镶嵌着琉璃花砖,琉璃屋脊,脊端卷曲,有生硬模仿中国屋顶之嫌,“显然由西方建筑师设计。”彭长歆指出,房子的建筑风格与岭南大学有一定关系。建筑时间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左右。

房子的壁柱上镶嵌有非常精美的琉璃花,彭长歆谈到,这种做法类似于康乐村怀士堂,“红砖拼绿色琉璃,做得比较精细,基本上是怀士堂的建筑趣味。”

目前,这两座楼都住满了租客。

另有西式洋楼 部分为岭南大学教授所建

怡乐社区里除了红砖绿瓦的中国风格的别墅,也有一些西式洋楼或中西合璧的建筑,如有着菱形窗的摩登风格的怡乐七巷6号;怡乐七巷11号-12号略带西班牙风格;怡乐一巷3号是英国乡村住宅风格,又带有中式的屋脊;怡乐路一巷7号则是一座有英国乡村住宅风格的大宅……这些房子有些是岭南大学教授所建,有些身世待考。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