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脚踏两省 跨越梅关古道
日期:[2017-07-27]  版次:[A43]   版名:[女人帮·快乐旅行]   字体:【





遥想当年,古驿道行走过多少达官贵人、多少士子商贾,上演过多少“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历史景象……一块接一块光滑的青石板依次铺列着,静静地述说着古往今来的名人轶事抑或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闲来无事的周末,不妨就前往韶关南雄,跨越梅关古道,体验深邃的关隘文化,了解历史悠久的地域风貌和民族特色。

■新快报记者 毛静 实习生 陈依莎

梅关古道,中原与岭南的咽喉

作为粤赣交界的一个隘口,秦时在此设关,叫梅关,成为古代连接长江、珠江水系陆路最短的交通要道。这段驿道开凿于唐开元年间,工程由张九龄主持。一开通,这里就成为由中原进出岭南的咽喉要道。

越关而过的梅岭古驿道,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它对于统一祖国的南疆,沟通南北经济,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先进文化技术等方面,均发挥过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称颂。

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在梅岭下可以见到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梅关古道上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不过现存已不多。

梅关虽不因梅而起,梅树却众多,被誉为“梅花之国”。一入严冬,红白梅花拥满驿道,而岭南岭北梅花又各不相同,南枝花落北枝始开,自古称异。为吟赏这独特的景观,梅岭南北陆续建起寄梅驿、红梅铺、憩云亭、望梅阁、通越亭、云封寺、六祖庙等楼台亭阁,值得慢慢探访。

对话历史的重要逗留点

里东古戏台,青瓦红柱余音绕梁

这是明代建于里东街官道寺内的戏台,全部为木质结构,青瓦红柱;戏台中央顶部还有一穹形藻井,圆似大钟,可使演唱时的声腔产生共鸣,产生“绕梁三日”的音响效果。

经过清代和近年的重修,戏台依然保持着明清年代的风貌。而据史料记载,里东戏台所在的里东街是粤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墟镇,梅关古驿道就从街中穿过。由于国道323线的开通,曾经车马辘辘的繁华景象虽然消隐了,但其古墟镇风貌得以保存。

梅关关楼,繁荣历史的见证

“一脚踏两省”的梅关古楼的城门是像古老城门一样的砖体建筑,这里石壁对峙,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又是南北来往的重要关卡,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梅关关楼城门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阴刻的是“南粤雄关”四个大字,北面城门上石碑刊刻的则是“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城门二侧有联曰:“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在东侧有一石磴为登关楼之路,西侧则竖立一块清康熙年间的赭红石碑,上刻“梅岭”两个苍劲雄浑的大字。这些现尚存留下来的遗迹,是梅关古驿道繁荣历史的见证。

历史知多D

古驿道,也称驿道,中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2017年,广东重点打造8处古驿道示范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韶关南雄的梅关古驿道。梅关,是古代赣粤两地商贾交通的必经之路,被称为“岭南第一关”。

联游

●钟鼓岩

原称翠屏山,是一座石灰石溶岩。钟鼓岩位于南雄城北雄庾公路27公里处,与梅岭相望,为梅岭胜景之一。内有两个岩洞:一为钟岩,洞内悬吊巨石,形状如钟,击之,声如钟鸣;一为鼓岩,洞内一石如大鼓,击之,声如鼓响。两岩合答称为钟鼓岩,是翻过梅岭后最理想的休憩场所。

●珠玑古巷

这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有“广东第一巷”之誉,巷内仍保留着不同朝代的古楼、古塔、古榕和古建筑遗址等一批文物古迹、观光景点,走进珠玑巷,当年的古镇风貌依稀可辨。珠玑巷作为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是广府文化的起源地之一。这里有众多姓氏纪念馆,展现各姓氏宗族文化。

●三影古塔

原名延祥寺塔,是广东仅有的有绝对年份可考的北宋早期砖塔。由于在光滑如镜的寺壁上,能够反射出三个塔影,一影向上,两影倒悬,所以延祥寺塔又被称为三影塔。该塔为九层楼阁式砖塔,平面六角形,塔内设有木梯通向顶层,每上一层都须钻出塔门,绕塔身一段,才能进入另一塔门,再向上攀登。

推荐行程

梅关关楼—梅关古道—里东古戏台—钟鼓岩—珠玑古巷—三影古塔

怎么去

韶关火车站每天6:20-22:00都有来往南雄的中巴,票价13元。到了南雄县城转乘中巴车到梅岭,票价4元。自驾车线路:从广州出发沿106国道到达韶关后拐入323国道可到达。

吃什么

梅关古驿道位于韶关南雄,而南雄菜以咸、辣、香、酸出名,多用炒、焖使肉入味,善用辣椒、酸笋来调味。南雄腊鸭、梅关鹅王都非常味美。制作工序虽然麻烦,但非常营养。从古道出来,道路两旁多为经营梅关鹅王的农家乐,每一家各有着自己的制作秘诀。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