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鲜为人知,被广州文化遗产普查遗漏 这里藏着一个民国时期岭南大学教师村
日期:[2017-07-27]  版次:[A11]   版名:[深读]   字体:【
■怡乐路五巷16号红砖拼绿色玻璃,怀士堂趣味。


(2)

后 人 回 忆

1927年,爸爸在岭南大学教书,爷爷买地起楼

唐立德(怡乐九巷10号业主儿子,69岁)

上世纪20年代初,我的爸爸唐耀祖在岭南大学读农业,后来教书。我们这个房子呢,是我的爷爷起给我爸爸结婚,自己买的地自己起,1927年起的,1928年落成。一路到中大的围墙边,都是我们的地。我们以前是没围墙的,但是现在剩下来就是你现在看到围起来这个部分。“文化大革命”期间就有人开始占地起楼。

抗战的时候,这个房子被日本人强占过给日本军官拿来办公。一直侵占到日本投降。那时候我们一家人去到广西避难。

上世纪50年代之前这里一直都是荒地,这两条巷(怡乐九巷、七巷)一直都只有这几间屋。怡乐路1949年前就已经有,当时路两边种咗尤加利树,好大棵啦。原来条路冇咁阔,呢边(怡乐九巷、七巷)多点屋,对面就系三间。

之前上一辈人,几间屋的人互相都很熟。1949年后,其他屋子的人都出国了。我的爸爸没有走,他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非常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现在我们墙上还挂着我们爸爸与周总理的合照,很多老照片都没有了,唯有呢张相我们一直珍藏着。当时,爸爸作为农业甘蔗专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派去非洲工作的专家,周总理访问,他就在当地接待。1964年回到中国。后来一直都在农科院工作,曾担任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一辈子都没有退休,一直在工作,1989年在这里去世,那时候是86岁。

我们的父母从起呢间屋开始就住这里,在这一片区域,现在只有我们这个房子还是原来的主人后代住。我们四兄弟这一辈住在这里,孩子都搬出去住了,我们呢度算系老人院哈哈。

民国26年,师爷是岭南大学教授 花2000元大洋买地起楼

萍姐 (怡乐九巷11号、七巷6号管理者)

这两栋都是我先生师爷的房子。我师爷叫刘世龄,曾经是岭南大学的教授,后来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都80来岁了。他是第二代业主,第一代业主是我师爷的岳父。

民国26年,师爷和他岳父花2000大洋买了这个地,一直买到新港西马路对面,这一整块地就是他家的,我在省档案馆查过,这一片的住宅基本都是岭南大学教授的,有好几十栋。

抗日战争,日本人占领过。师爷一家离开了岭南大学,去了香港。直到20世纪50年代,国家才把房子归还给师爷。后来,房子被用来做经租房,师爷自己留了七巷6号二楼的一个房间。

2006年,我办好房子产权,刘世龄知道这个房子拿回来,很高兴。现在,他经常回来看房子,他担心房子会垮掉。

2008年,房子收回来以后,我花了十几万修七巷6号,也不便宜。我把九巷11号给了中大的学生做青年旅社,没做多久转做了员工宿舍,最后我不同意,提前收回来,我宁可不租,也不要损坏它。现在我租给了一家公益机构。我对他们讲,这一个时代的房子,我是怎么维护的。我当时提了,不能动梁,不能改窗。

专 家 评 点

怡乐村历史建筑 与岭南大学早期建筑同源, 是升级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彭长歆

怡乐村的这批历史建筑可以确定与岭南大学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为主人是岭大人,秉承这所教会大学一贯的建筑风格是强调身份识别、彰显荣誉感的最好办法。来自美国的驻场建筑师相信扮演了设计者或指导者的角色,举手之劳的结果是将岭南大学的既定风格复制到怡乐村。坚定这一看法的是怡乐村的中国风格充满了西方人对中国风格的想象,并与岭南大学早期建筑高度同源。我们甚至认为岭南大学的营造商们同样承担了怡乐村的建造,因为材料、构造、细节如此的相似,乃至如何避免岭大在营造上的缺陷和错误均有回应,怡乐村更像是总结经验后的升级版。

作为建筑人,心系庙堂,本想看到一个完整的、岭大化的空间聚落。遗憾的是,它们零散地分布着,无法形成岭南大学那样高度统御的建筑风貌。聚落以另一种形态存在,其历史进程是后来者不断地侵入的结果。通过宅基地的织补和填充,以及空间和样式的竞争,后来者扭转了怡乐村的岭大化,并使其呈现出今天这样的多样化。

情怀于内,怡乐村最吸引我的不是风格,而是社会。经由年轻人的进入和操弄,一种特殊的、迷人的社会空间正在形成,并逐渐改变了怡乐村的遗产化路线,它影响着、扩散着、重塑着怡乐村的社会性,并使其有了重塑自我身份的可能性。

城 市 记 忆

1928年 岭南大学校员购地建房,建怡乐村

岭南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888年,当时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创办了一所名为格致书院的高等学府。

1900年,格致书院迁往澳门。1903年,格致书院改名Canton Christian College,中文校名亦改为岭南学堂。1904年,岭南学堂决定迁回广州,并在广州河南康乐村购下三十多英亩土地,成为日后岭南大学的永久校园。

1927年,岭南大学与南方牛奶公司(时在怡乐村)合作,开创集教学、科研、技术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农养校;

起初怡乐村的原地为荒废之地,1928 年,(岭南大学)校员徐君父平等集股建立公司收购该地,建立怡乐村。在该村建立房屋数间,水池一所,均校为农村最新住宅图示,所有马路,街道、花园、码头等已次第建设,适值本校增加商科及女高中附校教职员日益增多,教职员住处人满为患,遂由校董会决议向该公司商买地址数十井建筑教职员住处三间,经本校建筑住宅委员会召匠开投,由何秋数投得,计每间约需建筑工料费四千元,均用红砖绿瓦。

玻璃窗扇铜纱门户铁枝走廊厨厕,一一周全,宅外数地均开作花园,其水塘侧更由怡乐公司自行添建住屋一间,计楼三层。

1940年,修建岭南大学至怡乐村前马路。

1949年,广州基督教青年教会多次在怡乐村“胡继雄住所”召开会议。

1952年,陈序经建议当时的中山大学负责人,收购怡乐村的房产,扩充校园。

1952年底,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岭南大学的康乐校园变成了中山大学的校园,原有的课程或科系拼入广州其他院校,曾经是国内著名学府的岭南大学正式解体。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

是广州市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

康乐园近代建筑是我国早期引进西方建筑技术的典范,其大部分建筑用硬制红砖墙,绿琉璃瓦顶,建筑材料采用钢筋混凝土,部分建筑设地下室。康乐园早期建筑群是广州市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

康乐园早期的建筑和规划都出自纽约第五大道的斯道顿建筑事务所。教会在中国经历了许多排挤与冲击之后也开始思考本土化的进程,在1906年建起的第一幢永久性建筑——马丁堂的红墙、敞廊典型英国风格之中生硬地加入中国式的屋顶。正是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矛盾产生了康乐园早期中西折衷的建筑风格,而在之后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加深了彼此的相互认识、产生相互交融,在后期折衷式的建筑中在保留许多西方建筑语汇符号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留下了怀士堂、格兰堂、黑石屋等兼具中西风格的独特建筑作品。

模范村中国教授住宅群属康乐园早期建筑群,位于中山大学校院内永芳堂之西北,又称西区住宅。1915-1930年间,以校友捐赠和学校拨款相结合的方式兴建,主要解决岭南大学中西教员住宅问题。住宅均为山形屋顶的两层小楼房。整个模范村保存较完整的仍有13幢,已拆除1幢。

(参考文献:岭南大学官方网站大事纪要及历史;李瑞明:《岭南大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资料汇编(第三册);李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大学本土化——以岭南大学为个案分析》;张苏:《中国近代奶牛传入与引进的研究进展》;李霞:《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教大学本土化》;《私立岭南大学校报》1928 年;《工务月刊》;《广东文史资料精编》存稿第 4 辑;《海珠文史》;《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十辑;《广东省志·工会志》;《康乐红楼记》;《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感谢谢晨晓提供部分史料)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