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几代报人捕捉精彩瞬间 书写时代进步广东发展
日期:[2017-08-06]  版次:[A02]   版名:[城事]   字体:【
■一些市民在摄影佳作前合影,他们也要留下“一瞬间”。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接见各界群众。 廖衍强/摄

■1987年9月20日,广州人民路高架桥开放给市民观光,当天共有15万人上桥。 朱穗风/摄

《一甲子 一瞬间——羊城晚报60年新闻摄影精品展》开幕,展出138幅佳作令人震撼

新快报讯 记者夏世焱摄影报道 8月5日上午,由羊城晚报社主办的《一甲子 一瞬间——羊城晚报60年新闻摄影精品展》,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为期9天,共展出138幅摄影佳作,这些作品是60年来(1957年至2017年)羊城晚报摄影记者用相机记录下来的一个个历史瞬间,分国家记忆、社会百态和生活空间三部分。

新快报记者在现场看到,138幅摄影佳作既有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岸镜头,也记录了新一代领导人的风采;既有奥运会、高铁、世博会的壮观,也表现出抗非典与救灾的悲壮;既聚焦国家的英雄与明星,也将镜头对准了寻常百姓。

在昨天举行的开幕式上,主办方特别介绍了其中4幅作品,分别是《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人》、《煤油灯下新一代》和《小蛮腰的上与下》,它们都是以2.4米×1.5米的大幅照片形式进行展出的。

开幕式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羊城晚报社社长刘海陵对光临展览的各位来宾表示感谢。他说,本次摄影展记录了时代进步、广东发展。“当我走进大厅时非常感慨,展览中100多幅珍贵的作品,将中国及广东几十年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和各种变化记录下来,令人震撼,促人前行。正是许许多多把新闻事业视作生命的老一代新闻人,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历史瞬间,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每一幅作品都是心血和汗水浇筑,每一幅作品都因所书写的历史而被后人铭记。”

●《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 准确预估毛主席所站位置 抓拍招手那几秒

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在昨天的开幕式上,《毛泽东在广州中山纪念堂》的拍摄者廖衍强老师首先上台,与大家分享了照片背后的故事。廖衍强回忆说:“接到如此重要的任务之前,我首先检查相机和闪光灯。闪光灯要用约十斤重的电池盒,那时的闪光灯罩也很大。我想着会见到毛主席,心情既激动又紧张,决心一定要好好完成这项任务。”

廖衍强说,到了拍摄那天,他在现场不断寻找最佳拍摄点,最终选定在中山纪念堂入门口等待毛主席。当毛主席一入场,大家发出阵阵欢呼时,廖衍强发现入口处有50厘米高的平台,他估计毛主席肯定会站在那里,于是马上走向舞台抢占最佳位置。“在毛主席招手的几秒时间里,我抓拍到了这张照片” 。

●《人》 编前会要求记者拍点花絮 刊出后全城轰动

相信很多人对羊晚记者在人民路高架桥上拍下的摄影作品《人》十分熟悉,而且印象深刻。当年羊城晚报在头版以四分之一版的篇幅刊出这张照片,一时轰动全城。当时读者们都为羊城晚报这种大胆尝试而感叹,也被这张照片所定格的瞬间所震撼。

这幅作品的拍摄者、年逾60岁仍帅气如故的朱穗风老师昨天也来到了展览现场。朱穗风介绍说:“能够非常好地记录下人民路高架桥开通的历史事件,我非常高兴。能创作出《人》这幅新闻摄影作品,我感到自豪。但这个荣誉是羊城晚报给的,因为有了晚报这个平台,才有了这张照片的出现。”

那么,这幅佳作是如何刊登出来的呢?说来还有一段“古”。羊城晚报社原总编辑关国栋在现场为大家“解密”,他说,当时编前会要求记者为人民路高架桥开通这个新闻拍摄花絮性照片,朱穗风到现场看到15万人涌上高架桥,十分壮观,就挑了一个高处拍了全景。“当时我值班,看到这张照片,当场拍板选用,并要求把此照片放大刊出。对此读者反响很好,大家情绪热烈,认为这张照片是羊晚新闻摄影历史上有标志性意义的照片之一”。

观者声音

作为羊晚的创办人之一,我当然希望羊晚越办越好,越来越有影响力。我不相信纸媒会灭亡,但要注重内容生产。希望羊城晚报以后多出精品、常出精品。

——杨奇(著名报人、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的创办人之一)

希望新闻从业人员们继续保持新闻理想,记录时代变化,记录普通人看不到的景象。羊城晚报作为大家的共同精神家园,祝愿她一天比一天好。

——陈心宇(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党委原副书记、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原总经理)

这次展览很好。这些照片都是真实的记录,没有任何粉饰,我们从中看到了人在这个城市怎么生活、所经历的风雨,还有酸甜苦辣,都是真实的生活反映。真实这点最打动我。

——叶健强(羊城晚报摄影部原主任)

今天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我当摄影记者有15年了,跟羊城晚报的很多摄影记者都比较熟,经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对于《人》这张照片印象深刻,虽然十年前就见过,但这次看到仍感震撼。

——张村城(东莞日报摄影部主任)

摄影和摄像不同,摄像可以通过一段影像来记录事件,摄影只能通过一张照片、一个瞬间来记录,拍摄时间、角度等很难把握。这次摄影展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一个瞬间就说清一件事,参观此次摄影展,最大的感受就是不仅仅在羊城晚报的“一甲子”看到了“一瞬间”,同时也在每个“一瞬间”看到了“一甲子”。

——姚毅鸣(广州电视台新闻部记者)

分享到:
  以上内容版权均属广东新快报社所有(注明其他来源的内容除外),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报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